巡視四周,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非常善於教育他人的人。他們總是知識淵博,懂得很多我們不了解的事物,還可以將這些我們認為必須教的事物輕而易舉地教授給任何人。對於教育者來說,為了教育好孩子,他們可以合理利用這類人。有些教育者可能出於虛榮心而對這樣的事情嗤之以鼻,但是這其實並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懂得所有的知識,教育者有善於教授的知識,當然也必定有不善於教授的知識。既然如此,教育者不妨將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交給別人,這樣一來,當孩子因教育而取得非凡的成就時,人們感謝最多的還是教授他們的教師。沒有人可以了解教育的一切,聰明的教育者總是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需要說明有關教育內容的區別,我們希望人們通過這些區別,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
總的來說,教育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麵:事物、形式、符號。
我們先討論符號的意義。最常見的符號是語言,我們將語言這一符號作為興趣的對象,不是因為它本身具有多少魅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作為表現我們所要表達內容的工具。形式的概念也很好理解,舉例來說,數學圖形屬於形式,美的藝術中簡單而正常的關係屬於形式,形而上學等概念也屬於形式。形式源於抽象的事物,是從抽象事物中總結出來的普遍現象,或者是一種模式的東西。不同形式的事物可以引起孩子直接的興趣,同時也能引發他們對為什麼應用這種形式的思考。事物的概念則更好理解,江河湖海、家長裏短、自然作品、藝術作品、人類和家庭、國家和政權等都屬於事物。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並不是因為他們有某種目的,也不是因為應用這些事物能為他們帶來好處。在培養孩子的多方麵性中,以這樣的肯定觀點來判斷孩子對事物的興趣是十足的謬論。否定上述觀點的人一般是個人主義者,他們總是將個人主義當作人對事物產生興趣的唯一理由,顯然這是無比悲哀和不幸的。
如果符號不是意有所指、不代表某種事物,那麼就單純的符號本身而言,它必定會成為教育的負擔。那麼,教育者通過怎樣的措施才能消除這種負擔呢?教師們需要給這些符號賦予意義,讓它們標誌對應的事物,同時使孩子對這些被符號標誌的事物產生興趣。這樣,這種負擔才會變成學生學習的動力,否則,教育將偏離正常的教育軌道,教師和學生也將失去教育和被教育的資格。
正常情況下,對語言的研究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者與教書匠不同,教書匠是教育者的降格。如果有某位教師降格為教書匠,那很可能是因為他對語言教育存有偏見,或者他傳統的、固化的思想使他停滯不前。純粹教書不具有任何教育意義,隻是教授孩子書本上的知識也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因受到環境中平庸事物的影響而不斷倒退。當孩子的內在成長節奏被打亂時,教育者會覺得對孩子實施的所有教育都變得索然無味,接下來要做的隻是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
巡視四周,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非常善於教育他人的人。他們總是知識淵博,懂得很多我們不了解的事物,還可以將這些我們認為必須教的事物輕而易舉地教授給任何人。對於教育者來說,為了教育好孩子,他們可以合理利用這類人。有些教育者可能出於虛榮心而對這樣的事情嗤之以鼻,但是這其實並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懂得所有的知識,教育者有善於教授的知識,當然也必定有不善於教授的知識。既然如此,教育者不妨將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交給別人,這樣一來,當孩子因教育而取得非凡的成就時,人們感謝最多的還是教授他們的教師。沒有人可以了解教育的一切,聰明的教育者總是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