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很笨,更笨,極笨,還是得“往下笨”(1 / 3)

——當今文化發展的一個全球性憂慮

“往下笨”,英文Dumbing Down,當今文化辯論的這個大題目,至關重要性,可以說是文化的生態問題。

此詞居然至今沒有一個可用的中文對譯。我看到過的幾種譯法,叫人無法一笑了之:誤譯來自不懂,這麼多譯者都不懂,因為整個知識界不關心。上海電信集團《矽穀動態》一譯文,說是許多公司用花花綠綠的圖表介紹業務,是討好外行的“沉默下沉”;《普世教會》2988期說格拉斯哥天主教會用半裸招貼吸引年輕人參加活動,是“失守自己的立場”;台灣《環境谘詢中心》一篇文字,說政客“保持沉默”並非小事;另一篇文字,討論遊戲軟件越來越不需要動腦子,是“降低自己的階層”。所有這些譯法,都加了英文注,都說即是Dumbing Down,看起來,英譯中譯界,已經搶先在往下笨中“沉默下沉”。

這些文章倒是可以看出,往下笨已經遍及許多領域。實際上,在政治,傳媒,教育,宗教,文學——任何與文化沾邊的活動,甚至所有的“上層建築”,都被指責為往下笨,雙方劍拔弩張,爭論已延續多年。

笨則笨矣,何謂“往下”?請看好萊塢拍片,隻要票房成功,就連著往下做續集,影評家稱之為“很笨,更笨,極笨”(Dumb,Dumber,Dumbest)。《大白鯊》(Jaws)已有四集,一代代鯊魚就是不改吃人本性;《殺人狂》(Psycho)有四集,法院判不了監牢關不住;《死不了》(Die Hard)果然不死,第二集名為《更死不了》(Die Harder),第三集幹脆叫作《死不了兜著走》(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拍到第三集,滿銀幕不斷炸出大火球,人影四爪亂舞飛起來,可稱“炸呆子”電影;《警察學院》(Police Academy),竟然連續拍到七集,第一集就被譏笑為“吃爆米花發呆”,能如此堅決笨到底,在好萊塢也算是奇跡。唯一到第三集居然拍出新意的是《返回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但是每一部都留下“且聽下回分解”的絆子,居心不良太甚。《泰坦尼克號》如果能浮出水麵,哪個公司都願意拍續集;《拯救大兵》果然被《珍珠港》跟上,不膩死最笨的觀眾決不罷休。

實際上,任何有可對照的“原本”的文化產品,新本都比原本簡單易解,鮮有例外。電影改編文學名著,全部簡化原作,不能說因為藝術手段不同非簡單不可。實際上電影圖像代替大段文字描寫,技術更為靈便。簡化的原因,就像名著改寫本,是為了將就耐心太短的現代文化消費者。《法國中尉的女人》電影完全刪去原作的元小說成分,來了個大團圓。《英國病人》電影,刪去了原作許多嚴肅討論和詩意場麵。

至於電視連續肥皂劇,幾乎使人類演變成“沙發土豆”(CouchPotato)這個新物種。英國的《加冕街》《東區人》,澳大利亞的《鄰居》,美國的《家裏家外》據說都有連拍近二十年的曆史,每周一集二集,著迷的觀眾一輩子看不膩,度假時還請人錄下回來補看。英國的電視新聞,經常報告某肥皂演員去世,還沉痛地配上鏡頭,我沒有看到過一條諾貝爾獎得主的訃告。

據統計,美國98%的家庭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比衛生設備擁有率還高。學前兒童每天看電視四小時以上,在進學校之前,已經看了近一萬個小時;學童在學期中(假期狂看不算),每天看三小時電視,做功課不到一個小時,而讀書報僅16分鍾,跟母親說話14分鍾,跟父親說話才5分鍾。

又有統計說,一個兩歲的女孩,已經能認出幾十種商標(不是幾十個詞),7歲之前,已經看過幾萬廣告,12歲已經列入各種消費統計,如此,到17歲,她關於商場之外的世界所知真是不多。全球人口沙發土豆化,電視已經成為最嚴重的損害健康因素。

我原先的猜想是,電視節目往下笨“白癡化”,原因恐怕是人口素質下降,越來越笨。後來發現並非如此。

英國電視一向流行“知識比賽”節目,隻是觀眾不多。最近卻有兩個節目,大獲成功,移到6點至9點黃金時段。一個稱作“最弱環節”(Weakest Link),女主持人像個一百年前小說中的女教師,用刻毒的話辱罵回答不好的“最弱者”,請他們滾蛋,最後剩下一個人獨得獎金幾萬英鎊。此節目狂受歡迎。德,法,意,葡,以,土,西,愛,瑞典,都向BBC買版權移植此節目,大都選用酷似迫害狂的女人主持。美國NBC版則請此英國女主持飛過去,去年4月開播時,觀眾1700萬,每次獎金十多萬美元,此女也成為英國傳媒界工資最高的人。另一個節目,稱作《誰想做百萬富翁》,15個問題,順著低獎往高獎排列,最後可望得百萬英鎊。此節目也大獲成功,去年在香港有了個粵語版,風靡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