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製,無論大朝抑或常朝,百官都得先在殿前兩側的廊房上等待,三聲鍾響之後方可上殿。
此時走廊上分二列各站著一批身著朝服的官員,他們才來不久,但身上的汗水很快浸濕了寬大的朝服,所有人都在迫不及待的等候著上殿的鍾聲,今歲的夏天,格外的熱。
三聲鍾響過後,路寢殿裏便傳出皇帝升座奏樂的聲音,然後有謁者高聲叫喊:“陛下臨朝。”
像是得到了信號一般,眾人依次步入路寢殿,卻看見皇帝已然在裏麵等著了。
他頭戴冕旒,身穿上玄下纁的朝服,外罩絳紗袍,內著皂緣中衣,上衣以象天,下裳以象地。
雖然身子仍舊單薄,但他正襟端坐在禦榻之上,劍眉上揚,鳳目微張,隱隱然透出恐怖的威嚴氣象。
四個謁者分別站在兩旁,皇帝身邊站立的是一個名叫王道的宦官。
監察朝會禮儀,他們齊聲傳道:“趨!”
這時侯官員們無論大小,都將兩手下垂合攏,配合著旁邊樂府官員敲擊的音樂,低著頭小跑至皇帝麵前,然後依次下跪稽首,將頭頂的進賢冠靠在手掌上保持一會時間後,緩緩起身。
謁者依次從大到小向皇帝高唱百官的名爵,比如三公,比如尚書台諸公。
這種朝覲禮節叫做讚拜宣名,皇帝坐在上麵看著朝臣伏身稽首,聲勢恢弘,皇帝睥睨眾臣子,心中隻有淡淡的成就感。
他,劉辯,用著最堂皇正大的手段將這個天下最頂層的那一批人捏在了手中!
趁著謁者讚禮的功夫,皇帝伸了個懶腰,昨兒實在是太熱,沒睡好。
在樂府和謁者的引導下,百官再次稽首伏地,一齊發出聲如山呼般的唱頌作為朝會行禮的尾聲:‘臣等叩見陛下,願陛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王道衝中間一名謁者點了點頭,那謁者便向前高聲宣道;“起!”
這一聲猶如洪鍾大呂,響徹路寢殿。
別說底下的官員們,就連皇帝都為之動容。
謁者本是國君左右掌傳達政令的近侍,有奉使出行、監視等責。曆來選拔謁者時除了品德學識以外,還要求個人儀容端正,說白了就是隻有既長得帥同時又是學霸的人才能當謁者。
這很正常,作為顏值即正義的時代,大漢把顏值標準向來看得很高,顏值雖然不能代表絕對的忠奸,但是能影響出仕率!
稽首宣名之後,百官謝恩,按文武官職高低麵東向西、麵西向東,依次就坐於兩列的席上。
最前麵是三公的座席,太尉何進、司徒丁宮與司空劉弘並列而坐,何進肩負錄尚書事、總朝政等實權,故坐於中間,坐席略微靠前。而在三公之後,九卿之前,則另有一排單獨的座席。
這是尚書令等人的位置,不過現在是袁隗,盧植,馬日磾等三位特進的位置。
皇帝先開口道:“讓諸卿久等了。”
眾人皆告罪不敢。
趁著底下臣子謙讓的功夫,皇帝又道:“以往見奏疏寫著民生如何多艱,元元飽受饑饉,常常易子而食,常欲苟全性命而不可得。
朕尚以為是誇大,直到近來聽聞關中流民聚集,河東動亂不堪,黃巾為賊,天災不斷,又召諸公諸君子仔細問詢,才知道國事竟然蜩螗至斯,朕以德薄,克承大位,戰栗恐懼,夫何言哉!
但望諸卿勠力同心,盡心輔佐,興祖業,除弊事,惠濟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