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聖天王朝建立以來,太祖皇帝陛下就打算按照古製,以儒治國,目的就是穩定朝綱,防止戰亂,事實上,聖天王朝也的確是曆朝曆代存續時間之中最長的一朝了,至少到目前為止,其中自然是有儒家控製士子輿論,又廣布教化,四處建立書院,監聽民風的緣故。
可是隨著儒門的人不斷地出仕朝廷,特別是國家取士的製度改為科舉之後,幾乎所有的官員,即便不是聖賢書院的儒生也都會被送過去深造一番,論起來都想攀上聖賢書院這棵大樹,當一回亞聖的門生。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如果亞聖和聖上,令出不同,這些儒門出身的百官是聽亞聖的,還是聽聖上的呢?
“當今聖上尚且不敢稱‘至聖至明’,而時常稱‘寡人’,亞聖卻是‘至聖至明’,那按照你的意思,聖上可以有錯,亞聖卻不可能錯,所以亞聖在聖上之上嘍?”墨君無的話可謂是字字誅心。
做到儒門賢者這樣一個位置,可以說人人都是精明鬼,這種問題難道沒想過嗎?肯定想過,可這實在是一個大忌啊,就好像曆朝曆代的皇帝都不喜歡文人多說話,尤其是儒生對著朝綱,指手畫腳,可是滿滿一朝堂卻又不得不都是儒生。這似乎已經是儒家和皇朝不可調和的矛盾了。
甚至聖天王朝裏,更是因為一開始皇朝與儒門的關係不是君主與臣仆的關係,而是在亂世時就是一種相互之間的盟友關係,就好像是朝廷和龍隱閣一樣,天下統一之後又不好兔死狗烹,結果權利往往是越給越大。
“據說太祖陛下一朝雖然允許儒門設聖賢書院,但卻是嚴格控製沒有功名在身的士子幹預朝政的,否則輕則刺配從軍,重的要割去舌頭,但是隨著儒門在朝中的勢力越積越多,這一代陛下時放開一個限製,那一代再放開一個限製……”墨君無說到這裏,冷聲笑道:“時至今日,聖賢書院裏隨隨便便一個最低級的童生,一紙檄文都可以直接上達天聽,甚至早些年都沒有功名在身的一介聖賢書院童生直接搞倒了一位從一品的尚書,這應該嗎?”
莫礪劍聽得墨君無說的這句話,也是眉頭一皺說道:“墨君無,你說的是禮部尚書王成的案件嗎?那位王成自己枉法不遵,被一介童生用檄文參倒了,也是活該。身正不怕影子斜,隻能怪他自己,這不是品級不品級的事情。”
“莫礪劍,當時你我還都在聖賢書院之內,這件事情你就不要裝糊塗了好不好?”墨君無冷笑道:“如果不是王成尚書認為祭天之時,因為亞聖沒有品級也沒有功名在身,按照聖天王朝的規矩,亞聖由於不願意受皇朝的爵位和官位,隻接受了‘亞聖’的封號,所以是白身,也就是庶民,於禮是沒有資格出席皇家典禮的,並為此據理力爭,造成亞聖說了一句‘鄉野村夫不得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