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梵高自畫像
——他的把所有的情緒都焚燒了,他毀滅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理論加油站:情緒致死
波蘭的心理學博士諾爾格蘭在1981年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一個報複殺人犯費多加夫,身高2 米多,重達115公斤,體格健壯,為人凶狠。警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他捉拿歸案,並被判處死刑。諾爾格蘭博士當時正在進行一項心理學研究,通過一係列手續,終於被準許在這個死刑犯身上做一個科學試驗。
行刑那天,諾爾格蘭博士將費多加夫帶進一個僅3米2的行刑室(實驗室),室內除了一張窄窄的手術室外,就剩一輛不鏽鋼工具車。工具車上放著一隻不鏽鋼的盤子,盤子中放著一把雪亮的手術刀和一隻透明厚玻璃接血槽。死刑犯被帶進這個屋子前已同他打過招呼,但他隻知道他將接受一個能置人於死地的試驗,至於怎樣進行試驗他一點也不知道。諾爾格蘭博士讓費多加夫躺在床上,押他進來的兩名警察把他的雙腳和左手牢牢銬在手術床上,博士慢慢戴上手套,然後將費多加夫的右手伸出手術室右側板壁的一個小圓洞外。板壁那邊裝有一副手銬,“哢嚓”一聲,費多加夫的右手也被銬住了,博士拿著刀和槽到另一邊去了。費多加夫終於閉上雙眼睛,他聽見隔壁一聲高喊:“死刑開始!”這時他感到右手腕微微一痛,像是用刀割開他的靜脈,馬上,血在滴落,“嘩啦啦——嘀嘀嗒”……血開始流向血槽。3分鍾後滴血聲開始變緩,5 分鍾後滴血聲已斷斷續續。費多加夫感到全身的血已經流盡,心髒的跳動也在逐漸變緩,呼吸越來越微弱,身體越來越冷,最後心髒終於停止了跳動。
諾爾格蘭博士在實驗之後道出了真相。原來,死刑犯根本就沒有出血,靜脈的一刀是博士用刀背劃了一下,滴血聲也是用水滴聲冒充的。對於死刑犯的死,博士的解釋是:他死於情緒。
這實質就是一個心理問題:世界上的一切困苦、災難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憂鬱、恐懼、焦慮、抑鬱。一切諸如此類的不良情緒,都會誘使人們放棄努力,失去信心。所以,人們應該解除煩惱,征服煩惱,保持健康的情緒和心態。
趣味實驗:
1.醫生的選擇為何不同?
實驗原理: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常常受情緒支配。
實驗主持人:美國心理學家Kahne和Tversky
實驗對象:醫生
實驗過程及結果:
1984年,美國心理學家Kahne和Tversky讓一些醫生做了一個小測試,我們不妨先來看這兩個情境,並做出選擇。
1.假如有一種突發的疾病,預期會使600人死亡。使用A方法治療,可以保證救200人的命;如果采用B方法治療,有1/3的可能會救600人的命,但有2/3的可能會沒人獲救。你認為應當選哪一種治療方法?
2.假如有一種突發的疾病,預期會使600人死亡。根據科學的分析,使用C方法治療,有400人肯定會死;采用D方法治療,有1/3的人可能性沒有人會死,還有2/3的可能性600人都會死。你認為應當選哪一種治療方法?
結果發現,當強調收益時,有7成的醫生會選擇保險的策略(A);但是當強調損失時有7成的醫生會采用冒險的策略(D)。但是仔細看,你會發現前麵兩個例子是完全一樣的,A方法就是C方法,是一種保險的策略;B方法就是D方法。是一種冒險的策略。但是兩個例子的陳述方式是不一樣的。第一個例子使用的是“正麵”的框架,講的是收益,而第二個例子使用的是“負麵”的框架,講的是損失。
實驗聯想: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不喜歡損失,在受到損失威脅時會傾向於冒險,期待發生低概率的事件能挽回損失。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卻讓人們有完全相反的選擇?其實,這正是我們“情緒賬戶”算賬呢?
2.情緒實驗
實驗原理:不良情緒持續久了,往往就成了病態。
實驗主持人: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
實驗對象:兩隻羊羔
實驗過程及結果:
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羊羔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麵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實驗聯想: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饑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裏,讓籠子外麵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麵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所以我們在管理情緒的時候,務必記得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坦蕩地麵對人生的得失。
測測你自己:你的快樂是什麼顏色?
如果你和一群朋友去森林中探險,沒想到中途遇到一場大霧,大霧散去,卻隻剩下你一個人在林子裏。這時候,你麵前出現了一位仙女,你可以從她手中的魔法物品裏選出一件陪伴你渡過難關,你會選擇哪一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