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地下繁華(1 / 2)

主室的後半周有陪葬墓六座,於前麵和旁側有車馬坑二座、雜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雖被多次盜掘和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上世紀70年代,中山國的王陵和都城在平山縣三汲鄉被發掘後,絢爛的中山國終於呈現在考古學家麵前了。雄偉的城牆,夯土厚達50多米,突顯出中山國的輝煌繁盛。宏大的“山”字形大墓、豪華的車馬坑、

新奇的葬船坑、華美的青銅器……出土的器物之繁多之華美之奇崛,令世人震驚不已。雖然在當時7個“萬乘之國”各建霸業的局麵中,中山這個夾在燕趙之間、東西隻有500多裏的國家,隻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小國,然而它卻在其兩百多年的曆史中,創造了堪稱“中華輝煌”的燦爛文化。

比如構思拙樸、結體宏大的山字形禮器,顯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獷線條。奇想巧變、設幻詭異的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虎噬鹿屏風座”、“雙翼神獸”、“犀牛器座”等閃爍著鑄造工藝的炫目華美。

最令人驚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銅鼎、方壺、圓壺,上麵刻滿了長篇銘文,讓今人看到了嚴整規矩、悠長秀麗、刀法洗煉的戰國文字,其中鐵足大銅鼎上刻銘469字,是國內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為燕趙的曆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占領又複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中山國滅亡的深層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其小。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並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中山國一開始也正是這樣落而後起、死而複生的。大約在公元前432年前後,中山成為趙的傀儡政權。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於公元前414年乘趙地內亂,在顧(今定州市)重建獨立政權。

但為時不久,經過改革而強大的魏在先後擊敗齊楚並占領秦西河之地後,派樂羊、吳起於公元前406年滅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於公元前381年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複國,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三汲)。

這次領導複國的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疆土擴展至五百裏,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從桓公開始,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

當時,列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時期的勢頭發展下去,中山國是足以以弱勝強、弱而後強的。列國之天時並非先滅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