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烈舞醇酒(1 / 3)

巴人從武落鍾離山大量往外遷徙,這說明他們這時尚處於遊牧階段,世界各民族在遊牧階段也通常是無文字的。據一些資料反映,這時正是中原民族的夏、商時代,中原民族的夏、商時代卻已有了體係文字了。巴人的文明程度稍滯後於中原各民族,這是很顯然的。但是,巴人這時卻與中原民族有了頻繁交往,特別是戰爭方麵,甲骨文中記載的商統製者多次“征巴方”,就是明證。

既有了頻繁交往,中原民族體係的文字中就得稱述巴人,就得造一個“巴”字,而中原民族的人對巴地的山、水、地形等情況實際並無很細致的了解,知道得最多的是巴人在戰爭等活動中的特征——善攀援、身手敏捷的習性,於是就按照巴人的這種特征造了一個“巴”字,這便是甲骨文早期“巴”字形體。

早期文獻中涉及到“巴”字時,一般都指巴人(巴國)。甲骨文凡言“巴”,均提“巴方”,“巴方”即巴國(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國,僅是一個部落而已),也就是巴地之人。《左傳·桓公九年》載:“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其中“巴子”即巴人,似指巴的某個高層頭人。在先秦時,“子”是對人的尊稱;後來人們把“巴子”理解為“巴子國”的簡稱,這也不錯,所謂“巴子國”,也就是巴人之國。另,《漢語大字典》“巴”字條下所列共17個義項,其它十幾個義項的例文全都出自兩漢以後的一些書籍之中,唯獨在“古國名”這一義項中的引文卻是出於《左傳》、《墨子》等先秦典籍。這恐怕也不能看作純偶然現象,對“巴”字初義為巴人(巴國)的解釋,應該很有幫助,起碼是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個側麵能說明問題。

過去的巴字本義闡釋,巴文化研究,在許多方麵都有創獲。上述“巴”字本義諸說,雖都有可商之處,但都從各不相同的角度作了可貴的探索。巴文化的研究,也是成績卓著,如巴人的族源,巴國的政治、經濟、征戰、宗教習俗等等。但由於受《說文》釋義的影響和縛束,並未從巴人精神品格上去追溯巴字初義,二者的脫節嚴重阻礙了研究的深入。因此,現在我們必須將二者緊密聯係起來考慮。

所謂巴人精神,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構成“巴”字本義的巴人善攀援、身手敏捷的品格。他們這種品格的來源是多方麵的,其中主要是兩點:一是鄂西、川東一帶地理環境的促成,二是巴人在建立根據地過程中長期與其他民族征戰生活所鑄就。巴人的基本品格表現在征戰中,即是靈敏機智、強悍武勇,這從巴人早期的一些傳說中就可隱約看到。廩君之所以能做君長,憑的就是投劍能中石穴的武藝。後來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早期巴人的許多不同樣式的劍,其風格與其它地方的劍多有不同,因而被人們命名為“巴式劍”,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許多巴文化研究者都指出了這一點,可見巴人尚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遷出武落鍾離山之後,為建立一個穩固的地盤,南征北戰,經過反反複複的失敗和勝利,最終在以涪陵為中心的川東建立了自己的國——巴國。這完全是他們靠武力打出來的一片天地。

值得肯定的是,巴人的尚武精神,並不是一味的猛衝蠻打,而是有著許多智慮上的特別方式,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人獨特的“戰舞”。《華陽國誌·巴誌》上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雖然這裏所說的“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在現行的《尚書》中並無“巴”,但僅就《華陽國誌》所說的巴人的“戰舞”一事,還是可信的。據載,不管是早期巴人,還是其後裔,都是極善歌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