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都是鳥人(1 / 3)

在黃河流域東西兩大係部落集團中,夏人出自西係,而又融合了東方少昊集團許多部落最早建立國家的一支。在夏代400餘年中,除與有扈氏甘之戰發生在今陝西省關中外,其餘未見與西方部落及方國戰爭的記錄。

與此相對照,夏與東方的鬥爭劇烈得多。夏啟殺後益自立為後(王),傳至太康,即發生了有窮氏後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代羿,前後40年,少康複國。一直到少康兒子後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

自後啟至後杼約半個世紀與東夷鬥爭,主要是在今山東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與河北南部,今山東與河南、河北接壤的地區展開。後杼以下,對東方各部落與方國的征伐及交往,已轉移到泰山以東以南地區,所見“九夷”名稱及其分布已在“東夷的分布”中敘述。

到了夏代晚葉,與九夷的關係似有所改善,帝發元年,出現了“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的局麵。其中可能包括四方之夷,從《竹書紀年》所敘前後聯係看,當主要是東方之夷。

關於夏代滅亡,古籍記述夏桀在鳴條之戰失敗以後,奔於南巢,通常以為即到了東夷的地區,今安徽巢縣一帶,可姑備一說;勾踐越國也宣稱越為禹後,大概是與諸夏認同的一種表現。這些都可置疑,有待證實。夏人在夏代及夏朝滅亡以後有一部分東徙,移居於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灣一帶,卻在考古學上有若幹證據。有一部分夏人東漸而化於東夷和百越,當是事實。

商人出自黃河流域東西兩大係部落集團中的東係,雖然與夏人一樣是東西的兩大係部落融合的複合型共同體,其與東夷的同源聯係,確對商朝與東夷的關係影響極為深刻。商代人殉、人祭之風淵源於東夷,從甲骨卜辭的記錄看,用為人殉、人牲的主要是羌人。到商的晚葉,卜辭中頗常見征伐人方、屍方的記錄,東夷與商朝也兵戎相見,而且有的記錄說明商對東夷的征伐時間延續較長,規模也較大,遠涉淮河流域。“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甚至認為商紂與東夷大規模的戰爭是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紂克東夷而殞其身”。然而從西周初葉,東夷與商遺裔聯合起來反對周王的情況看,商與東夷的關係還是比較親近的。

兩周與東夷的關係,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周初葉武王至康王時期;周中葉穆王至孝王時期;周末葉夷王至平王東遷以前。

大約在西元前11世紀初葉,周武王聯合800諸侯及西土各族,經牧野一仗,商紂滅亡。仍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又以周武王之弟管、蔡、霍三叔為“三監”,各據商中心地區的一部以監視武庚。即使是作了如此周密的布置,周武王回到鎬京,仍“自夜不寐”,因為商遺裔和東夷的勢力仍很強大。

武王滅商以後兩年即去世,其弟周公輔其子成王,而“三監”心懷不滿,武庚乘機與東夷之大國奄、薄姑等聯合起兵反周。周公於是大舉東征。關於這次東征的對象除商遺裔之外,成王時鑄造的雪鼎,盥鼎銘文都記載的是征伐“東屍”(夷)、“東或”(國)。

奄在今山東曲阜縣舊城東,這是少昊集團的中心所在;薄姑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兩國都淵源幹少昊集團,是商代方國,西周初是東夷勢力最大的兩國。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曾封太公望於營丘,國號齊,正是薄姑的中心地區;封周公於奄,國號魯,正是奄的中心地區。

當薄姑與奄起兵反周時,追隨者還有許多其它東夷方國與部落,《孟子·滕文公》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代奄,三年討其君,滅國者五十。”這五十國大多當在今山東境,此外還有淮夷,分布在淮水地區。根據各種古籍的記載,周公伐奄在成王即位之初,經過三年戰爭才殺了武庚,放逐蔡叔,占領了奄而放逐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