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愧對召公(1 / 3)

召公雖然是文王庶子,卻是長子,也是文王第一個兒子,這個身份非同小可,盡管彭族的眾位年輕的考據狂,已經無法從史料記載中挖掘出召公的母親是哪一族的顯赫貴女,但從召公以庶長子的身份,兼任大周王庭的太保職位,也就是神職最高的大祭司,可見文王姬昌是把自己這個庶長子當做守衛家園,整頓家務,奉行家規的第一責任者的。這種地位頗有後世中央王朝的宗人府大宗人令的感覺,但遠遠不是後世宗人府隻是皇權執行者的身份,而是能夠直接參與朝政。

召公不但參與朝政,而且身體力行,確實拿出了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不但讓姬周權貴圈內歎服,也讓剛剛驚魂未定的其他諸侯感受到了什麼叫泱泱大周之風。隻不過,誰也沒有想到,召公所拿出來的東西,不但彭無害眼熟,如果元帥存世,也會驚訝,竟然有人一下子從原始的建築觀念,進步到文明時代而且超越時代發展,率先在建築上體現出了人族唯吾獨尊大一統的意味來。這說的就是召公主持下的洛邑的營建。

洛邑的營建,不僅使周人達到了從政治、軍事上駕馭控製東方的目的,而且洛邑又居天下之中,是四方交通樞紐和貢物彙集的理想之地。而召公對洛邑規劃設計的思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也成為此後曆代王朝營建都城所遵循的傳統模式。?成王以後,召公的地位愈益見重,“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康王在祖廟接受冊命,召公“由阼階”,而命嗣王。召公死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之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他的名字亦史不絕書。《詩.大雅.江漢》“文武受命,召公維翰”,《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裏。”儒門經典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僖公四年,齊以諸侯之師侵蔡伐楚,楚子使輿師詰難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管仲回答說:“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這裏提到的先君太公,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薑太公,他是滅商興周的謀略家,而召公居然能賦予他那樣大的權力,由此可見召公的地位,遠非一般周之血親可比。?西周王室貴族實行嚴格的宗法製度,所謂“殷道尊尊,周道親親”。召公去世後,召公家族的地位也一直很崇高。《左傳.文五年》有“王使召伯來會葬”,傳注曰:“召氏世為天子卿。”分封製雖然不等於宗法製,但卻始終貫徹著親親的原則,這是不容置疑的。

通過對上述情況考察,彭族長老們認為召公為文王之子應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們查遍大周官方典籍,發現提到文王有十子、十六子時都沒有提到召公,又怎樣去理解呢?有長老認為,文王可能有嫡子十人,但還有眾多的庶子,他們舉著大周官方修訂的詩舉例:“太姒徽嗣音,則百斯男”,毛傳:“太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眾妾則宜百子也。”誠如是,則召公當為文王庶子也。?但這沒有能讓彭不悔滿意,他有一種感覺,召公的身份,被有意識地被刪削,起碼在官方修訂的典籍中,竟然一點都不給列出召公的譜係,點出其名字,不但是過分,簡直是在羞辱大周開辟人族新王朝的雙子星,這樣的記載,是誰授予的?背後的目的又是什麼了?

彭不悔當年因為缺乏更深的觀察人族社會發展進化的鑰匙,對此隻是保持了一個敏銳的學者的質疑。但在彭無害時代,則一切變得非常簡單,一句話,召公動了周公的奶酪,被周公信徒們記恨在心,在道德總局一係的運作下,隨著召公去世,子孫在燕國就封,召公一係在中央王朝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的情形下,一隻黑手開始抹殺召公的所言所行,甚至連其出身,都弄得模糊不清,讓後人費解。

作為周初重要的輔佐大臣,當時大周麵臨是走老路,還是另開辟新篇的選擇。在關鍵時刻,一向溫文爾雅的四王子姬旦,突然拋出了洋洋灑灑的周禮等恢弘的篇章,連天子的冠冕的設置都規定地仔仔細細,這一下就震懾住了世人,眾人都覺得原來大周才是見識廣泛的豪門,卻絲毫沒有想到,百餘年前,大周部族還在放羊,他們究竟是從哪裏搞到的這些文明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