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勘句容神秘的鱗族起源地時候,年輕的彭族長老發現,赤山頂上有火山口,為直徑十來米的石坑,坑內有水終年不涸,古人譽之龍坑。龍,是人族對強大的鱗族甲殼類記憶的轉化,他們雖然出自於水中,卻善能噴火。是水火相濟的絕世種族。所以,在有龍的地方,一般是有火的,隻有蛟龍能水性通神的鱗族,才沒有火。能夠被祭祀為龍坑的地方,如果不是假龍,那麼就可以肯定,這是鱗族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起源之地。因為龍蛇曼衍,一條龍的出世,會帶來一大群伴生的鱗族貝類等。
按照元帥記錄在全息信息中的考據,他當時估算,一個上古鱗族龍王,起碼能夠帶動江河湖海四級將軍六七個。甚至有的龍王還有孿生龍和其爭奪龍王。兩條剛剛出生學會吐息的幼龍,就要彼此血腥嗜殺,甚至最後要吞噬掉對方,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就是鱗族的殘酷。從一出生,就步步驚心,處處是荊棘。元帥曾經想過,也許是造物就是這麼殘酷,所以才令鱗族天生帶著暴戾,生存和發展是其第一本能,而且他們缺乏敬畏,常常覺得自己洪波湧起是老子天下第一,造成大地生靈塗炭。
相比之下,翔族雖然也比較狂傲,但卻自矜身份,而且翔族生育困難,更不敢隨便施展烈日炎陽的功法出來,因為翔族自己棲息的大木可是經不住火燒的,如果火燒連營,一個上好的翔族金巢就可能毀於一旦,始作俑者就會被群起而攻之。翔族雖然善能用火,卻從來不敢像龍族那樣肆無忌憚。所以在人族的記憶力,倒是真正的龍王是能噴火的,威力絕大,所以,在有火的地方供奉龍王,是絕沒有錯的。
金元之前龍坑有祭祀龍王的祠壇,金元時祠壇擴建為寺廟,因龍坑的“坑”字是貶義詞,擴建後定名龍華寺。龍華寺在長毛禍亂時期被毀,高僧鬆月遊曆江寧湖熟,見天隆寺龍王廟瓦礫荒基,雜草叢生,便募集寢修。數年後,鬆月來到赤山,在龍華寺基礎複建寺廟,左季高用治湖餘資捐助觀音殿,前後耗時十來年,才陸續完工。長毛戰亂至寺廟建成已過去二十多年,時過境遷,赤山頂上殘碑誤將龍華寺記為隴麓寺。鬆月複建的寺廟沒有使用舊寺名,為了對應湖熟天隆寺,給新寺重起了個名字叫天雲寺,俗稱赤山寺、絳岩寺。傳統祭祀水神的三陽地舞龍以及十鄉八裏娛神的鄉村戲班,也紛至遝來,重上山頂,一時香火盛極。鬆月複建天雲寺後,把主神位由龍王改供成觀音菩薩,為了給鄉民祭祀水神提供專用場所,鬆月又在天雲寺北續修祠山廟。此後三陽地表演給赤山龍王爺的舞龍,就變成了舞給張祠山看的了。天雲寺過去在元宵節舉行敬神會,周圍各村都要上山,祭祀張大帝。
據北鄉老年人口口相傳,長毛禍亂時期,本地護村的鄉團與長毛軍發生過激烈衝突,長毛軍初至失利,隨後報複屠村,今大卓一帶裏尤為慘烈。長毛禍亂揚州失敗後,大量被焚毀的寺廟陸續複建,亂後北鄉祭祀水神的衝菩薩活動,不僅僅是代表衝來好運,更多的則是表現威武不屈、衝鋒陷陣的尚武精神。各村供奉的菩薩,代表著本村的守護神,通過輪番“衝”,來展示戰亂之後人們堅定的意誌和團結的力量。
雲塘祠山廟在戰亂中焚毀,大周光複時期複修的規模較大。寺廟主神位由水神張祠山改供劉、關、張和趙子龍的塑像,意味忠孝節義、尚武保家比祈雨禱晴更為重要。
廟會正日,21個村紛紛抬著菩薩來衝。各村按菩薩的官位和威望,依次出行,先文官萬歲菩薩,後武官菩薩。菩薩出行時,前麵是會旗,十分巨大,需三人換著扛。再後是幾十麵彩旗,緊跟著是打大鑼的,放銃的,敬香的,菩薩的後麵是全村村民簇擁著前進。到了會場,三個旗手與各村旗手奔跑爭第一。武官菩薩頭上插一米多長兩根野雞毛,一手握槌,威風凜凜。幾聲銃響,身強力壯的漢子抬著菩薩走在前麵,打旗的,放銃的,敲鑼鼓的跟隨在後。到了廟門前,隊伍“噢”地齊聲呐喊著在廟門前路上來回衝鋒三次,場麵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