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流民帥(1 / 3)

梓潼,自古有“五穀皆宜之鄉,林蠶豐茂之裏”的美稱,因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元康八年,雍、涼二州大災,穀物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兩地饑民為求活命不得不外出乞食,其中一大部分災民進入了蜀地。

因災民眾多,朝廷下旨命梓潼郡劃地安置。

先是在梓潼縣的西北地區設置烏連縣安置流民,後又割梓潼縣的西北之地,設置萬安縣供流民乞活。

如此之下,梓潼郡也便領有梓潼、涪城、武連、萬安、漢德、晉壽、劍閣、白水等八縣,成為梁州治下所轄最多的郡府。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以來,無論帝王家如何崛起與消亡,唯有天下的百姓是在用他們卑賤的生命,來接受著朝代的更替,承受了苦中之苦。

逃離家園,四處乞活的人被稱之為流民。這些人或貧或富,或孤苦伶仃,或舉族苟活。

無論是怎樣的人與家族,在戰禍與天災的麵前都微小的如同螻蟻,遠離是他們唯一能做的,活下來也是他們最大的渴望。

流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衣不遮體,朝不保夕,甚至還要忍受著傷病的折磨,他們選擇聚在了一起。

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有力量抗爭,才有力量搶來活命的穀物,才有活下來的希望。

李特,原本是流民中的一員。

他與李庠、李驤、李流等一眾族中兄弟,隨著數萬流民進入了蜀地益州。

李特是軍伍出身,善騎射搏殺。

他的性情沉穩豁達,處事機敏果斷,流民隊伍中凡有事,大家都願與他商議。

在流亡途中,他曾多次領人擊退掠食者,且對行進隊伍中的老弱病患加以照顧。

故此,李特深得人心,被大家推舉為主事之人,又稱流民帥。

經過幾番征殺與收編,李特帶著部下終於在蜀地站穩了腳跟。

隨後,李特得到了益州牧趙廞的賞識,命其為督將,並助其擴大了兵力,增強了武備。

流民終究是外來之人,又因流民缺錢少糧,經常行那強盜之事。自流民入蜀後,蜀人深受其害,皆視他們為虎狼之輩。

民眾的看法尚且如此,蜀地的官衙內也是尤為忌憚與焦慮。麵對日益壯大的流民力量,益州刺史羅尚察覺到了危險。

他知道,這股力量已然達到了動搖自己的根基,禍亂巴蜀的程度。

隨著朝廷流民遷出令的到來,益州刺史羅尚開始了逐殺李特軍的行動。

在與李特所率領的流民軍展開了數十次的廝殺後,雙方最終在郫水相持,各自安營紮寨,延綿七百餘裏。

蠶婆山,位於梓潼縣城西約兩裏處,其勢險峻,層林冠蓋,山路難行。

雖說難行,但此山卻是進出縣城的唯一途徑,屏峰隘口也正建在這一通道的重要位置。

此刻,隘口城牆上的火把皆燃,守備的軍卒們都警覺地向前張望。雖然已是黑夜,但他們依舊睜大了眼睛,努力地搜尋前方的可疑之處。

城牆後,中軍帳內,一名中年武將正盯著身前長桌上的輿圖。

他的一隻手支撐在桌麵上,另一隻手則在輿圖上的標識間移動,最後停留在了一處。

武將名為張征,司廣漢太守。

此次駐軍梓潼,正是奉了河間王司馬顒的軍令,來協助益州刺史羅尚夾攻李特。

然而,張征沒有想到,他剛剛駐軍於梓潼,與他一同協攻的督護衙博便在陽沔被李特之子李蕩殺的潰不成軍,隨後衙博在葭萌再次潰敗,領兵遠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