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峻離開武都郡後,劉沈便派出了多路的斥候進入各個山道,就是為了能提前探明漢國軍的動向,做好有敵來襲的準備。
在此期間,劉沈也派人潛入五丈原,希望能在葫蘆穀中尋到老友賈疋的屍身,然而卻是一無所獲,葫蘆穀中七千雍州軍的屍體早被大火燒成了灰燼,能找到的也僅僅是一堆堆的骸骨。
無奈之下,劉沈隻好命人找到賈疋的家人,帶著他們經由長安城南的子午道進入漢中郡,以此告慰老友的在天之靈。
不過,在這一係列的探查過程中,在外的斥候傳回了一個情報,說五丈原的漢國軍正在探尋綏陽小穀進入蜀地的通道。
劉沈在得到軍報後起了警覺,即刻領兵向故道縣聚集,同時命人告知了抵達劉壩縣的郭誦。
“叔父,咱們為何要守在磻溪穀中呀?為何不直接殺過去呢?”山林中,郭誦向北望去,口中遲疑地問道。
幾個時辰前,探馬帶回了漢國軍進入綏陽小穀的消息,而且已經抵達磻溪穀北的白雀溝,距離磻溪穀不到五裏。
劉沈抬手向兩側指了指,說道:“郭將軍,這裏是綏陽穀道的分叉路,由此向南行有一條可直達太白縣的小道,向東南可走褒斜道,而向西南則可繞故道縣走陳倉道,都可以直接進入漢中。”
劉沈在雍州任職多年,除了熟讀兵論外,還喜歡與武人們探討行軍布陣,曾經有人談及過這條綏陽穀道,劉沈也曾親自走過這條路。
郭誦不知曉此地的地形,聽劉沈如此說,方才明白了過來,欽佩地點了點頭。
劉沈笑道:“咱們要是直接殺過去,我怕驚到了漢國軍,一旦他們退出綏陽穀道,咱們也不可能衝到五丈原,那就白白浪費了一次剿殺的機會。”
雖然郭誦的官職高於劉沈,但在運籌帷幄與排兵布陣上,他與劉沈相比還是遜色了不少。可有些事情就是這樣,倒不是說拉幫結派,但在領兵為將上的親疏遠近還是要有的。
人心善變,李峻不想讓掌握命運的兵權成為善變人心的犧牲品,那樣做是愚蠢的,也是最致命的。因此,武威軍中掌控實權的都是長期跟隨李峻的人,也便是李峻口中的家人。
劉沈不算是外人,他的一雙兒女得到了李峻的照顧,自己的命也是李峻的部下所救,他一直都對李峻有著感激之情。
然而,這還不夠,畢竟李峻與他真正交往的時間還不長,有些事情還是需要時間的驗證。不過,除了時間的驗證,還有一種情況可以拉近這層關係,那就是親情。
郭誦與劉凝之已經確定了關係,隻是因為當前的戰事未了,兩人無法行婚嫁之事。
所以,郭誦對劉沈的稱呼早就改了口,而劉沈也即將成為家人圈子中的一員,這也是李峻敢於將索橫的雍州軍全部交給劉沈的最主要原因。
綏陽穀道的路確實難行,溝深林密,荊棘叢生,蜿蜒向南,與當年諸葛武侯信中所提到的“山崖絕重,溪水縱橫”極為符合。
穀道中多達七八條溪流交錯,更有數條大小不一的溝壑遍布於內,這讓每一個行走其中的人都將麵臨不可預知的險況。
彭天護在接到劉曜的軍令後,心中多少還是有些猶豫。
他從未走過綏陽穀道,根本不清楚沿途的路況,也不清楚這條路中是否有梁州軍的設防。即便能夠順利地通過,可如此地孤軍深入,一旦被困必將會陷入絕境,這些都是彭天護有所猶豫的原因。
然而,軍令不可違,自己也隻是依附於漢國中山王劉曜的盧水胡,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故此,彭天護率領六千盧水胡軍進入綏陽小穀後,一直都保持著緩慢地行軍速度,處處小心,時刻提防。
途徑白雀溝時,彭天護命令兵馬暫停前行,休息半個時辰,等待派出去的探馬傳回最新的路線狀況。
不過,等了許久也沒有見到返回的探馬,彭天護在惱怒之下隻能再次派人出去打探,同時也命令大軍繼續前行。
磻溪穀處已屬淺山之地,兩側的山體沒有了之前的懸崖陡壁,山路也稍顯寬闊起來,隻有一條不深的磻溪沿著左側的山腳曲折地向南。
由此向前,再行軍不過三裏便會進入成道縣的境內,彭天護決定在磻溪穀中停留一夜,稍作休整後,明日一鼓作氣衝出穀道,殺入成道縣。
此刻,雖未到日暮時分,但因為山穀的樹高林密,再加上兩側山體的遮陽,使得磻溪穀內的光線有些昏暗,已經有些分辨不明遠處的事物。
挖灶,生火,煮飯,這些都是行軍途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盧水胡軍雖然不是訓練有數的正規兵馬,但野外就食的法子並不難,他們也能做得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