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退學後的日子(1 / 3)

在王家村方圓,每一個村子的人都是靠下地幹活種莊稼來生存的,在這封閉的山村雖然辛苦,但也清靜的多。

日子又到了農曆四月中旬,山上已是一片翠綠,農活漸漸多了。

王秋生駕著那對黃牛在自家地裏來回耕著地,看上去心事重重,沒有了以往那種灑脫,村裏明眼人都知道是因為小安的事。王老漢的確備受打擊,但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的不同,他已有的人生中經曆了太多的事,凡事都看得透透的,當然也看淡了很多事,唯獨自己孫子上學的事,他很是重視。因為他知道,自己因為沒有文化而隻能一輩子當泥腿子,自己的孫子無論如何不能走這種沒有出息的老路,方法隻有一條,那就是讀書。思忖片刻,老漢又繼續耕地了。

大自然最為生動的一麵,就是年複一年生生不息的無數種生命的延續,這種充滿希望的景象,會讓人無限的熱愛生活和熱愛生命。在這春色灑遍漫山遍野的時節,人們的心情也會變得特別暢快,看著田地裏的莊稼長勢越來越茂盛,每一個大人都會情不自禁露出喜悅。

隻要莊稼好,就是最快樂最開心的事,多麼質樸的人兒啊!

也許是受到了大自然這種巨大力量的感染,王秋生心情好了許多,耕地耕的越發起勁了。人總會是這樣,有心事的時候需要釋放,所以就會一心沉浸於所做的事情當中,從而讓自己得到暫時的解脫。不過此刻的王秋生,想到了一種不至於讓自己孫子荒廢學業的辦法,他決定利用空閑時間來教孫子認字,所以頓覺內心的雲霧散了,看到了那久違的陽光,心情暢快無比。

在家的王小安,又回到了以前無憂無慮的日子,他現在既不討厭上學,也不向往上學,在那幼小的心裏,在家有人疼愛的日子無疑是最好的。盡管有時也會望著一棵樹或是遠處的一座山發發呆,但他年紀太小,不懂這就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渴盼,而這種渴盼恰恰是每一個成長的生命與生俱來的。

王秋生耕地回來後拴好牲口,回屋簡單的洗了洗手,就在抽屜翻了起來,翻了好一會兒,翻出來了兩本手抄的書,牛皮紙的封麵有些發黃,一看就知道有些年頭了,一本上麵寫著《三字經》,一本上麵寫著《百家姓》。他饒有興致的用手擦掉了上麵的灰塵,翻開簡略看了看,書本完好無缺。他滿意的低聲自言自語道:“好啊,總算找到了,小安在家不能一直這樣荒廢著,我教他背誦三字經和百家姓,也正好可以試試這孩子的腦筋到底是聰穎還是愚鈍。”

吃完中午飯,王秋生連簡單的午休也沒有休息,就把小安叫到自己跟前,拿出那本《三字經》對小安說:“小安,這本書名字叫做《三字經》,我教你怎麼讀,至於這些字,能認多少是多少,能把它給背熟了,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小安看到這本舊書,而且裏邊內容是用毛筆抄寫的楷書,他很好奇,就欣喜地對爺爺回答說:“好,爺爺,你教我讀。”

王秋生一個字一個字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王小安則跟著爺爺複讀一遍:“人之初,性本善。”

王秋生又說:“小安,我讀一遍,你讀兩遍,這樣容易記住。”

小安嗯了一聲。接著,王秋生每讀一句,王小安就跟著讀兩遍。讀書聲雖然不大,可是這聲音一直持續了好久。

“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等讀到‘貴以專’時,王秋生說:“小安,今天我們就學這麼多,明天再學新的。現在,我們從頭開始再讀一遍,晚上等我放牲口回來我們在複習。”小安就跟著爺爺又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