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肢體上的交流,更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而要想掌握識別他人的能力,就要求我們在交際中善於觀察對方的肢體動作,特別是握手時的表現。
朋友圈是讀懂對方的一座橋梁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有一個人來找伯樂,說他的朋友給他帶來幾匹馬,他想讓伯樂給他相一相。
伯樂頭也不回,問他:“馬帶來了嗎?”
“帶來了,在門外。”
“好了,把它放到我的馬廄裏去吧,我過一會兒再去看!”
過了一會兒,那人又來叫伯樂去看馬,伯樂說:“跟我的黑馬在一塊兒的是好馬,跟我的白馬在一塊兒的是劣馬,你自己到我的馬廄去看看吧!”那人用這種辦法果然挑出了好馬。
那人對伯樂沒有親眼見到馬就準確分辨馬的優劣非常佩服,也十分好奇。伯樂告訴他說:“相馬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它喜歡與什麼樣的馬在一起,看人其實也一樣。”
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個性或是經曆上具有相同點的人往往相處得很愉快,於是也就自然地走到一起成為了朋友。因此,如果你想要更加全麵地了解一個人,你就要善於觀察他的交友圈,通過他的朋友的性情來解讀他的性格和品性。
在交友方麵,孔子的《論語》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提法。而西方學者西塞羅、培根、蒙田、愛默生等也有不少關於交友的高論。在當代中國,朋友更是“興旺”,什麼文友、學友、商友、棋友……派生出這麼多的友,恐怕也是現代社會強調社會分工的烙印。
戰國時期,齊宣王要辯士淳於髡推薦賢士,他一天就推薦七個,宣王感到驚訝,問是不是在濫竽充數。淳於髡說:“鳥有鳥類,獸有獸類。隻能到山上才能采到柴胡,這就是物各有類,我經常與賢人打交道,因此可以為您推薦更多的賢人。”這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那麼,我們又應該怎麼通過對方的朋友圈來解讀對方的內在性情和秘密呢?
1.朋友多是三教九流的人
通常來講,這一類人朋友圈極其複雜,也不願意讓你太接近,雖然這一類人多個性獨特,為人爽快幽默,和你相處時也會表現出良好的教養,但還是少親密交往為妙。其個性的頑固、思維的偏激、骨子裏的放蕩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類人是你最需要提防的朋友類型。
2.朋友多是以前的同學的人
以前朝夕相處的同學往往都能成為很好的朋友,即使在畢業參加工作之後也會保持密切聯係。眾所周知,同學間的友誼是最真誠的,好朋友多為同學的人,往往為人真誠,個性單純。這一類人討厭爾虞我詐的社會環境,渴望純潔、真誠的友誼。他們比較念舊且多愁善感,經常對現實生活產生抵觸情緒。
3.朋友圈多是年齡稍長的人
朋友多是年齡大於自己的人,這一類人個性鮮明,有超越年齡的成熟,善於學習,思維獨到,從年長的人中可以直接獲得經驗。在他們看來,年長的人都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因此這一類人對知識或是成功的渴望很強烈,是個有理想的人。
4.朋友多是工作上的同事的人
朋友多為同事的人,他們往往向往安穩的生活,性格平和,做事不冒進,脾氣好,人緣極佳,與誰都不會產生摩擦。即便是在職場這樣複雜的利益圈子中,也能明哲保身,可見有其聰敏、圓滑的一麵。
5.朋友多是年輕人的人
喜歡結交比自己年齡小的人作為朋友,這一類人最在意的是生活的樂趣。現實中他們無法忍受枯燥、乏味的生活,追求感官的刺激。他們渴望的是年輕的心態和容顏,會想盡一切辦法延緩自己的衰老。同時,他們的虛榮心一般都很強。
朋友是一個人一生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我們可以更為確切地說朋友就是一個人的“影子”。總之,朋友圈是讀懂對方的一座橋梁,想要了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從他的朋友圈來觀察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