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高爾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列寧稱他為“無產階級文學最傑出的代表”。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成長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了阿廖沙(童年高爾基)三歲到十一歲的人生經曆。
阿廖沙三歲時,父親過世,他跟著慈祥的外婆和悲痛欲絕的母親瓦爾瓦拉坐船來到尼日尼(下諾夫哥羅德)的外公家。外公卡西林年輕時是個纖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作坊主。阿廖沙來到外公家時,外公的染坊已經開始衰落,瀕臨破產,外公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吹毛求疵。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都很自私、貪得無厭。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打架,還有他們的兒子——兩個都叫薩沙的表哥,也總愛無事生非。在這個大家庭裏,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處處充斥著敵意。
外公卡西林是俄國小市民階層的典型代表,暴躁、乖戾、貪婪、自私,經常凶狠地毒打外婆和孩子們,他非常貪財,暗地裏放高利貸,秘密接受典當,甚至唆使徒工到市場上偷竊。阿廖沙害怕外公,感到他的眼裏充滿了仇恨。一天,阿廖沙在表哥薩沙的慫恿下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裏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公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忐忑不安地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母親瓦爾瓦拉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他,離家出走了。但在這個汙濁的環境裏,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外婆處處護著阿廖沙,健壯、樂觀、純樸的“小茨岡”(伊萬)每次都用胳膊擋外公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常常被抽得紅腫。可惜,強壯的“小茨岡”後來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活活給壓死了。
節假日的晚上,二舅雅科夫會彈起吉他,外婆伴著樂曲跳著舞,就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在這種環境裏,阿廖沙時而快樂時而憂傷。這個大家庭中,外婆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婆為人公正善良,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經常給阿廖沙講各種優美的童話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公則與之相反,他的上帝是不愛人的,總是挑人的毛病、懲罰人。阿廖沙十一歲時,母親不幸去世,外公的染坊也徹底破了產,阿廖沙不得不走上社會,走入人間,獨自謀生。
《童年》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裏行間湧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