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葬禮上的試驗(2)(2 / 3)

小文已經被莫蘭唬住了,他看得出來,她想反駁,但隻有空架子,沒有實力。

“好吧,小姑娘,幹脆把想說的都說了吧。小文,我們就當聽故事。”他安慰了女兒一句,假裝沒看見她眼神裏的恐懼。

莫蘭點了點頭,說道:“那我就再來說說海波姐的案子吧。海波姐在五年前曾經跟你見過麵,你的談話記錄裏也說,當時她曾向你打聽白麗莎跟沈是強的事,她給你看一個信封,還讓你辨認了信封上的筆跡,對嗎?”

他沒說話,現在他滿腦子想的是怎麼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藥放進她的茶杯。最好她能去一次洗手間。

“齊海波死的那天晚上,她手裏拿了封信,信裏暗示的日期就是她跟你見麵的日期。你一定看過她手裏的這封情書了,是嗎?你也許不知道,那封信的部分內容,她是抄襲了白麗莎寫給沈是強的信,而五年前她給你看的那個信封裏,就放著白麗莎那封信的原文。齊海波抄襲了裏麵的肉麻段落。你跟信有關,跟那個時間段有關,同時她想告訴某個人,5月19日那天他見過你跟齊海波在一起。其實,齊海波就是用這封信來告訴那個人,凶手就是你。”莫蘭目光炯炯地看著他,“那麼你為什麼要殺齊海波呢?當然是為了滅口。”

這是他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他至今不知道齊海波是怎麼知道朱倩的事的。他饒有興趣地看著莫蘭。

“說下去吧,這故事我越聽越想聽。”他假裝輕描淡寫地說,清了清喉嚨,他發現她不自覺地朝後退了退,隨後皺了皺眉頭,露出了厭惡的表情。接著,她把目光對準了坐立不安的小文。

“朱倩在自殺前曾經寫信給齊海波,說了自己的事。她一定向齊海波透露過梅花的線索。齊海波那天之所以會忽然猜出答案,就是因為她看到了梅花。”他發現她的目光落在桌上的梅花花圈上,又掃向小文。她幹嗎一直看小文?對了!花圈!小文曾經拿走過一個花圈!媽的!

莫蘭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她對著小文說:“小文,你恨齊海波,一心想趕走她,所以,你在她的衣服裏放了十個梅花花圈,你想詛咒她對嗎?你可別賴,這是她自己跟我說的!”

他驚駭地別過頭去,想看女兒的臉,但她的臉隱藏在長頭發裏,他看不見。這該死的頭發!怪不得人家說,頭發長見識短!

“她撒謊!她撒謊!哪有十個!隻有一個!隻有一個!”小文用拳頭捶著桌麵。他知道,事情就是這樣,這樣一想也就什麼都想通了,怪不得那天齊海波會對小文說,我有你老爸作案的證據,叫他晚上來見我。媽的,她居然承認自己放了一個花圈!笨呢!他忽然產生了想揪起小文的頭發把她扔出茶室的衝動。

“齊海波曾經在離開施家前單獨跟你說過幾分鍾的話,按理說,你這麼討厭她,你們怎麼可能坐下來好好談?那麼齊海波是用什麼方法讓你對她改變態度,以至於讓施正雲認為你們兩個已經和好了呢?當然是威脅。她告訴你,她那天晚上看見你走進白麗莎的書房了,她還知道你老爸才是凶手,她叫你通知你老爸晚上去見她,就站在她的車邊等她,因為你老爸以前坐過她的車,見過她的車,還說那輛藍色的車很不錯呢。那天你聽了齊海波的話後,馬上對她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折,你答應了她的要求。接著,你把事情告訴了你爸。你爸晚上就去殺人滅口了。齊海波的住址你本來就知道,因為你一直熱衷於跟蹤她,想抓住她偷情的證據。”

“你別忘了,我跟我爸都有不在場證明。正雲哥和旅館的監控錄像都可以證明我整夜都在賓館。而我爸在跟朋友打牌。”小文臉色僵硬地爭辯道。但是他知道,事情正朝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那天,齊海波在臨死之前對他說了什麼——“你強奸了朱倩!你還毒死了白至中!雖然我沒去參加儀式,但我知道就是你幹的!如果你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守口如瓶。”她態度很誠懇,好像要跟他做交易,但是他沒聽她說下去,他也不想聽,他知道這根本不保險,既然他已經殺過一個人了,再殺一個又怎麼樣?他覺得那時候,殺死她是最好的辦法,而且他急著要趕回去,所以結果他很多事都不知道。

“對,但是,你爸找借口在廁所待了很久,他在那裏接了一個很長的電話,這段時間其他人都在專心致誌地打牌,根本沒注意到他,他完全可以從廁所的窗口爬出去,溜到齊海波的住處把她殺了。他朋友的家跟齊海波的住處相隔不遠。而且,那個牌局還是你爸組織的,他組織的時候故意多找了一個人,這樣當他在廁所的時候,其他人就會安心在那裏打牌,不會來打擾他了。你們兩個是用電話互相製造了不在場證明。”莫蘭不慌不忙地說,聲音不響,卻句句震得他腦子發昏。

他很想問,你怎麼知道打牌的地方跟齊海波的住處相隔不遠?根本就不近!但他及時捂住了自己的嘴。他知道,如果他這麼一說,她立刻就會反問他,如果你沒去過你怎麼知道兩個地方相隔有多遠?他慶幸自己沒多嘴。

“你爸來到齊海波的住處,用剪刀剪斷了防盜窗,現在的防盜窗質量就是這麼差。等鄭恒鬆走了之後,他就用領帶勒死了她,領帶是她送給鄭恒鬆的禮物。他最後還偷看了她手裏拿的那封信。”

莫蘭停頓了一下,又說了下去:“其實齊海波是唬你的,小文。她的真正證據是梅花花圈,她並沒有看見你去書房,否則她早該說出來了。她跟你關係不好,沒理由為你隱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