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每天都要和孩子說話,有的家長要有疑問了:天天都和孩子說話,怎麼還用學怎樣和孩子說話?

那您有沒有這樣的經曆:你讓孩子怎樣做,他卻不聽話;你和孩子說什麼,他當成耳旁風;你批評過的事情,他下次還會犯錯……

在這個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隻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父母。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有沒有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心理學家表明:在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2~5歲和12~15歲分別有兩次特殊的發育時期,表現為性情急躁,不聽話,不願讓別人幹涉他們的事。以這種逆反為特點的表現,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抗期。當然兩次反抗期又有明顯的區別與不同。

1.第一反抗期(2~5歲):

這時期孩子主要表現出什麼事都要自己做,勺子還用不好,也要潑潑灑灑地自己吃飯,不讓他做,就會哭鬧。曆來溫順聽話的孩子到了此時期也會變得急躁、不聽話、調皮。盡管這種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現程度不同,卻是一種普遍現象。

2.第二反抗期(12~15歲):

又稱為危險期。此期孩子已進入青春發育期,突出的表現是具有逐漸增長的成熟意識,而社會經驗又不足,使得此時期的孩子易出現各種問題。如不願再跟著父母;不聽話,情緒急躁,向父母發脾氣;做什麼事我行我素,不願與父母商量,而且富於衝動和冒險性。如處理不當極易導致其他問題。據統計,此時期不能順利渡過,常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嚴重者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等等。

所以,當我們父母無視孩子心理規律,簡單地以責怪、訓斥等方式來限製孩子,批評孩子,其結果當然是適得其反的。

現在回想一下:

您有沒有告訴過孩子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但卻沒有告訴他為什麼;

您有沒有在孩子剛一犯錯時就大聲嗬斥他;

您有沒有埋怨過孩子不聽話;

您有沒有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而且覺得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行;

您有沒有拿他當成家庭裏獨立的一員,平等地對待他;

……

在您麵前的這本書《怎樣學會和孩子說話》,正是從溝通的細節—和孩子說話入手,幫您分析了孩子不聽話的獨特原因—家長不會說,並且介紹了怎樣更好地和孩子說話的技巧,以及與孩子溝通的非語言的技巧,比如:微笑、擁抱、寫博客等等。還提出了針對不同年齡時期的孩子,家長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通過這些分析和方法,讓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交流。讓家長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以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放下家長的權威與孩子平等地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

我們真心地希望廣大家長朋友通過對本書的閱讀,能夠了解孩子身心成長的過程,獲得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健康的教育心理、溫馨的家庭環境、和諧的親子關係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編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