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1.父母告訴過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
南山和北山是相鄰的兩座山,山上各有一座大廟。(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兩座山之間有一條小河,河水清冽甘甜,它養活著兩座山上的和尚。
兩個小和尚分別住在南山和北山上,他們都是新來的小和尚。主持給他們分配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每天的清早到山下的河裏挑水。他們天天在河邊相見,漸漸地熟悉起來。後來,每天挑水的時候他們就坐在河邊的石頭上聊一會兒天。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
就這樣,五年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他們都長大了。有一天南山的和尚沒有下山來挑水,北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吧,這樣日複一日的下山挑水也確實夠無聊的了。我們都這樣過了五年了。”他搖搖頭,沒太在意。歎了口氣,就挑水上山去了。
整整一個月北山的和尚都沒有見到他的朋友,他有點著急了。他想他的朋友大概是病了,他要去看看他,於是他就向主持請了一天假到南山去了。
南山很高,他走了半天才看見廟門。天近晌午了,他就先坐在一棵大樹下歇息,遠遠看見一個和尚正在菜園子裏澆菜,很像他的朋友,就走近前去看。一看沒錯,正是他的朋友。他覺得很不解,就好奇地問道:“你已經一個月沒下山挑水了,我以為你病了,原來你被派來種菜了。可是我也沒有看見你們廟裏的其他的人下山挑水,難道你們廟裏的和尚都不用喝水了嗎?還有,你怎麼還會有水澆菜呢?”
朋友把他帶到後院,指著一口井跟他說:“那次我就跟你說,要是我們每天做完功課都用點時間挖一口井的話,我們就不用每天都下山挑水了。你卻嫌麻煩,說每天挑水就挺好的了。這五年來,我不管多忙,每天都堅持挖這口井,現在終於挖出水了。”
北山的和尚回來之後就有點慚愧,但轉念一想:“用五年來挖一口井不是太麻煩了嗎?我才不會花這麼長時間去挖它呢!再說,他把井挖好以後,也隻被分配去菜園子種菜,與挑水的工作不還是一樣無趣嗎?”
於是,北山的和尚繼續他的工作,每天到山下挑水。隻是現在河邊就隻剩他一個人了,他把水桶裝滿,一個人坐在水邊的石頭上歇息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寂寞,但很快就習慣了。
就這樣又過了五十年。北山的和尚已經老了,挑不動水了,他被主持分配去做了個掃地僧。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總是想起他的小時候:家境貧困,揭不開鍋,父母養不起那麼多的孩子了,不得已才送他上山做了和尚。他覺得自己的命運真是不好。他常常想起他的朋友,想起他們一起在河邊挑水聊天的情景。他想:“他也是一個命運與自己相似的人呢。”他決定上南山看看他的朋友,一起聊聊小時候的事情,一起回憶一下剛來寺院時的那一段爛漫的時光。他想:“那時候我們那麼小,還懷有那麼多的希望,常常可以想到美好的事情,盡管也不可能做到。”
於是他又去了一趟南山。南山很高,以他的年齡,爬這座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一路上他看見很多年輕的和尚在練功勞作,這使他覺得,生命在世代不停地周旋繁衍,而自己就要退出來了,他想這也許算是一種解脫吧。“這樣的日子也確實沒意思,生命是容易被這樣消耗掉的。”
到了廟門跟前,他先去菜園子裏找他的朋友,沒見著。他想自己的朋友是不是已經過世了。他向那個澆園子的和尚打聽他的朋友。和尚回答說:“你是找我們方丈嗎?到禪房去吧。”他連忙搖頭解釋說自己不找方丈。他想自己的朋友大概真是過世了,這些年幼的和尚記不住他了。他忽然覺得非常傷感,在人的一生中,為了生存要做多少繁重無聊的工作埃和尚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紅塵中的人了。
他想還是去看看朋友的墳吧。於是他就向一個年老的和尚打聽,老和尚把他引進了方丈的禪房。方丈是一個清臒的老和尚,精神矍鑠。須發眉宇間都有股俊拔超脫的仙氣,安靜得很,慈祥得很。看得久了,又覺得像個孩子,能感覺到他那天真的情趣和爛漫的希望。北山的和尚吃了一驚,眼前的方丈正是那個和他一起在河邊打水漂、挖草根的孩子。
方丈熱情地接待了他的朋友。端水沏茶之後,他們一起談論起這五十年來的生活。方丈細細點數了自己五十年來做過的每一件事情:挑水、種菜、掃地、擦洗桌椅、讀書念經。每一件事情經他說起都是那麼親切,那麼有趣,他把那些事情慢慢把玩,回憶並擺放整齊。從他略顯愉快的敘述中,你可以發現他喜愛這些事情。他說:“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學習。用心去學,一切都會變得自然起來,然後我們也會因此快樂起來。”
在他心裏自己是幸運的。從小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他可以在寺廟裏安下身來,然後長大,並且學習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他感謝一切事物,感謝每一件細小的工作,並從中體悟出快樂。當他體會到學習是快樂的事情以後,便覺得以前的自己是那麼淺薄,而學習又正好可以彌補他的淺保他讀完藏經閣裏的所有的書,便從他親曆過的每一件細微的事情中,看清楚世間的一切。
後來他漸漸得道,師兄弟都非常敬佩他,師父就把方丈之位傳給了他。他們還說起了那段挑水的日子,北山的和尚不住地歎息。那些願望、那些爛漫的日子都仿佛隔了久遠的年代,落滿灰塵了,他講述起來都更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情了。多年以後,他早已被生活弄得倦怠不堪了。南山的和尚卻記得真切,在他這麼多年的學習以後,生活在他的麵前開始愈加地清晰明了,他覺得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都能使他成長、使他快樂。
正是不斷學習,不斷的體悟讓他得以圓滿,得以均衡。
北山的和尚回到廟裏,對許多小和尚說起了這件事情。每次說完就一遍遍地囑咐他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並且要喜歡學習。小和尚聽完後都會若有所思地坐一陣子,然後揚起小臉問道:“那麼,師父,什麼是學習?我們又為什麼要學習呢?”
什麼是學習?父母們有沒有好好的想過?有的家長認為:上學就是學習;做作業就是學習;看書就是學習……孩子又為什麼要學習?有的家長說:為了多學知識;為了考上大學;為了有個好的工作……
但家長們認為的學習是狹義上的學習,專指學生的學習,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學習內容則大致可分為下列三個方麵: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開發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行為規範的學習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從這個角度看,學習是一個求知的過程,是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係統的接受知識的過程。
學習也可以是與曆史和社會的交流。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真正的學習是通過老師和書本,與滲透在知識中的前人的思想進行深刻的交流的過程。學習還是磨練創造力的過程,“創造性學習”也是當下流行的說法。學習是在師生交往中主動的發展自我。對於學生而言,學習就是生活。
所以,學習成績成了孩子學習的第一要務。成績不好就責怪孩子笨或是沒有努力學習。導致孩子認為學習就是考高分,從而產生恐學或是厭學情緒。所以,根本上是要從家長這裏轉變觀念,幫助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學習的興趣與向上的積極性就像一粒小小的火種,當父母將這粒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的時候,就像麵對需要點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種落在上麵,風大了會吹滅,風小了燃不起來,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鬆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還不行。
這時候,父母要小心嗬護這株小小的火苗,要“哄”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當火勢旺盛起來的時候,有時風大一點,有時柴草濕一點,有時柴草緊一點,有時柴草鬆一點,就都不要緊了。
2.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據報道:江西省贛縣一位15歲少女,由於中考落榜而喝農藥自殺。原因就在父母“隻能考好不能考壞”的過高期望。她留給父母的遺書寫道:“女兒對不起你們,由於沒有能夠考上中專,縣中,使你們希望落空,使村上的人都對我冷漠起來。我實在受不了,因此,我隻有先去了……”
這個案例值得發人深省,我國的家庭教育目前還處於簡單、自發的初級階段,缺乏科學的引導,使之走入了一個個誤區,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也造成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在諸多誤區中,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多,過急,過早”的“四過”誤區非常突出。之中,對孩子期望過高更是尤為普遍。
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特別迫切,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已經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病態,由於家長大都經曆過“文革”,是“被耽誤了的一代”,許多人把自己想上大學而未能達成的願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們考上大學,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
根據一項對初一到高三3000名學生家長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其中有近87%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升大學。在另一項調查中,上海市區和郊區共有57.8%的家長要求孩子“樣樣爭第一”;對於孩子的職業,市區91.8%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腦力勞動。
誠然,望子成龍無可厚非,家長對孩子提出各種期望的出發點都是愛,愛孩子是家長的一個共同點。但對孩子期望過高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自信心。
現在孩子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較差,害怕失敗。其原因與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望是有密切關係的。家長一方麵望子成龍,盲目的讓孩子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另一方麵又對孩子過度保護,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敗的能力。除了學校裏正常的學習和活動外,家長還給他們設立了許多課餘的生活:拉小提琴、練體操以及其他課餘活動。父母要求他們在所有的活動中都成為拔尖的人物。
孩子為了讓家長高興就努力去做。但是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卻逐漸形成一些令人堪憂的習慣。比如,他們對別人的評價很敏感,略有微詞,便情緒低落,而且在行為上,經常有神經質的表現。他們不像其他同齡孩子那樣盡興的說笑和玩鬧,似乎很受壓抑。
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的過高期望破壞了孩子的正常發展。父母從小就培養了孩子一種強烈的願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動來使父母高興。在他們的理解中,隻有達到了父母的要求,在父母眼中才有地位,才變的重要。
他們不敢公開向父母抗爭,但是對別人評價的敏感正說明了孩子心理上的壓力,父母的高標準使孩子失去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父母很大程度上利用他們作為實現夢想的工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孩子當見到自己的成績比別的同學差,往往想到的不是找出失敗的原因,而是進行簡單的自我否定,然後出現的將是自暴自棄,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因此,父母所設立的條件和目標應考慮孩子的具體條件及其本身的願望,而不是過於熱衷於父母自身的願望與利益,如果對孩子設置過高的期望與要求,當孩子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會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而從根本上動搖對自己的信心。因此,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家長要對孩子的期望適度。
適度的期望會對孩子產生微妙的“羅森塔爾效應”。所謂“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克馬利翁效應”),其實源於一個“權威性謊言”。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學校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從18個班中隨意選擇20%的學生,列出名單,然後,他告訴老師說:“名單上的這些學生是發展前途最佳者。”
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測試,結果表明: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果然好於其他學生。分析的結論是:那張根據花名冊隨意提出的名單,給了老師一定的影響,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地給這些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指導。
羅森塔爾在長期研究師生間的交互感應後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期望,能增進學生智能的發展。美國一些學校的教師運用了羅森塔爾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期望、信任、熱愛巧妙的傳達給學生。而學生受到教師愛的激勵,逐漸喜歡教師,力求上進,照老師的要求努力學習,因此迅速發展了智力,甚至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也轉變為學習優秀的學生。由此證明:愛和適度的期望價值環境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長。
如果要在家庭教育中引入“羅森塔爾效應”,關鍵就是家長的期望要適中,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對於當今社會存在的期望過高問題,結合心理學研究,期望會產生一種難以覺察的巨大力量,它能在暗中吸引和推動著被期望的人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而且期望力量的本質又是一種情感的作用,它能喚起孩子積極向上的情緒,增強成才的信念,催發聰明才智,促進全麵發展。
從這個方麵來說,期望值越高,被期望者的上進心就越強,進步也就越顯著。其實不然,心理學並不認為期望值越高越好。無法達到的期望,它的值實際上等於零。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中存在著七種互不關聯的智力和非智力領域,他們分別是語言、數理邏輯、空間關係推理能力、音樂、身體動覺、人際交往智慧和自知之明。
每個人的智慧發展是不平衡的,往往是幾個方麵特別突出,其他方麵平平,有時甚至遲鈍,如有的人語言發展超常,那麼他很可能表現出較強的語言天賦。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每個人的個性特長。
由此結合“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在塑造孩子的道路上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而不是拘泥於孩子能否上大學。上大學與成才之間並沒有必然聯係。而且應該看到,目前的教育是選拔教育、淘汰教育、英才教育,也是失敗教育。盡管有如此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上大學,但國情決定了隻有不到10%的同齡人能上大學。
如此一來,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成為“失敗者”。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不必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個性代表突破力,創新力,競爭力。如果孩子有強烈的成才願望,但不願意上大學,而希望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家長的通過理智的分析與考慮也應該積極鼓勵孩子。
“條條大路通羅馬”。成才的道路有無數條。無論哪個崗位,哪個行業都可以做出成績,獲得成功。許多名人根本沒有上過大學,同樣成為國家,民族的棟梁,誰也不能否認他們不是人才。上了大學並不等於成才,應該說,上大學隻是成才的一個途徑,但並不是唯一途徑也不是目標。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是過時的。孩子能上大學固然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進入21世紀,我國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同時也仍然需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發展的要求是多樣化的。
蘇步清教授曾經說過:“各人有各人的特長。成才,就是充分發揮各自的所長。在某個或幾個領域內有突出的建樹,並不要求(也不可能)人人都當教授、科學家、作家、寫出論文、作品、名聞天下。有別的才能的,可以當技術員、工程師、園藝師、理發師、總務長嘛!”
棋後謝軍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謝軍12歲那年,麵臨著兩種選擇:去棋隊,或是繼續上學放棄下棋。但她既想上學,更想去下棋。畢業於清華的母親考慮更多的是女兒的學業和前途,她既不願因為家長幹預斷送一個確有天才的棋手,又不希望女兒為此耽誤一生。於是母女之間進行了一場對話。當母親確定女兒的確非常喜歡下棋時,她告訴女兒既然選擇下棋,今後就要對自己負責。
試想,如果當時強迫謝軍去讀書,壓製她對國際象棋的愛好,那麼,我國就會少了一位國際象棋大師。
對比國外,德國的教育製度中,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學生一到10歲就必須決定自己將來的就職方向。柏林設有中學畢業的就職班,高中畢業的學校,報考大學的學校,三種學校可以任意選擇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