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股勢力都視彼此為“眼中刺,肉中釘”,雙方魚死網破已經不可避免。先開始動手的是王國寶兄弟,他們向司馬道子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削藩”,理由很充分,當時東晉王朝東邊由揚州刺史控製,西邊由荊州刺史掌握,朝廷說了算的實際就是建康城周圍的一些地區,司馬道子聽後覺得有理,便讓王家兄弟積極準備。

沒有不透風的牆,王恭決定先發製人。他派人聯絡荊州刺史殷仲堪,商議一起起兵。這位殷刺史出身名門望族,氣度不凡,但可惜是個“獨眼龍”,這是因為他是大孝子,為了給父親治病,他半路出家學醫,因經常熬藥導致視力受損,最終瞎了一隻眼睛。

殷仲堪對此猶豫不決,但此時有個人在他身邊不停攛掇他應該起兵,此人便是桓玄,他的老爸是前朝不可一世的權臣桓溫,不過他倒黴也倒黴在老爸身上,因為桓溫曾覬覦皇位,所以朝廷對桓玄懷有戒心而不敢重用,年近而立之年,才獲任義興太守,桓玄頗感懷才不遇,悲歎道:“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後來索性辭官不幹。

桓玄如此積極,和一件事情有關。在一次司馬道子召集的酒宴上,桓玄也在其中,司馬道子酒喝多了,當著眾人麵對桓玄說:“你父親桓溫晚年想當謀逆之賊,你怎麼看?”這話說得實在有些過,畢竟桓溫當時或許心裏有這樣的想法,但實際上並沒有篡位之舉,況且如果不是當初桓溫廢掉司馬奕,改立司馬道子的父親司馬昱,司馬道子根本不會有今天的位置,聽他這樣一說,桓玄嚇得跪地不起,虧得長史謝重出來打了一個圓場,才使得場麵緩和下來,但從此桓玄從心底裏恨透了司馬道子。

桓玄的勸說果然見效,殷仲堪答應一起起兵,不過隻是“通電易幟”,並沒有出動兵馬。但這對於王恭已經足夠,他要的就是殷仲堪這句話。

又該國寶同誌犯難了,王緒比他哥哥更狠更有主意,他勸王國寶先殺掉朝中的反對派王珣和車胤,以免他們裏應外合。王國寶隻是一個見風使舵的小人,關鍵時候最擅長的就是掉鏈子。

本來說好要殺人的,結果見了王珣和車胤,他卻忘記了這回事,而是問計王珣,眼下該如何是好。王珣認為這隻是內部權力鬥爭,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王國寶居然天真地繼續探討如果王恭得勢後,自己會不會像當年的曹爽被誅滅三族。這說的是當年高平陵之變,手握兵權的曹爽主動投降司馬懿後遭此厄運。還沒有交手,國寶同誌問出這樣的話來,說明他心裏已經認慫了。

王珣借題發揮,說道:“即使大人您有曹爽的罪過,可是王恭能有司馬宣王(司馬懿)的威望嗎?”王國寶心裏還不踏實,轉頭問車胤,車胤送給他一個反問句,便讓他徹底投降,這句話是:“如果荊州之兵順流而下直搗建康,那該怎麼辦呢?”

兩股勢力都視彼此為“眼中刺,肉中釘”,雙方魚死網破已經不可避免。先開始動手的是王國寶兄弟,他們向司馬道子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削藩”,理由很充分,當時東晉王朝東邊由揚州刺史控製,西邊由荊州刺史掌握,朝廷說了算的實際就是建康城周圍的一些地區,司馬道子聽後覺得有理,便讓王家兄弟積極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