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各顯神通(2)(3 / 3)

現如今,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秦大王知道了這個消息,還不樂死啊,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咱們不能夠幹哪。一席話,說得門客們感歎佩服,行,不走了。

但事兒還遠遠沒完呢。沒幾天,藺大人家的門客與廉大人家的門客不巧在飯館中遇到了,爭座位,誰也不讓,廉大人家的門客直擄袖子。藺大人家的門客哼了一聲,誰怕誰呀,咱們讓著你的,知道不?就把藺相如一番話這麼一學舌。廉大人家的門客一聽,直撇嘴,是嗎?這麼厲害?別跟咱們來這一套。

巧得很,這時候趙大王的賓客、知識分子河東人虞卿,正在大街上溜達,見人打架,就過來勸架,聽了藺相如家門客這一番話,心想,咱初來乍到,不聽幾個門客說起這事,咱哪裏知道趙大王的頂梁柱將相不和啊。

於是,他緊忙來和趙大王說了這事。趙大王一聽,也吃了一驚,非常擔憂,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秦大王那廝可高興了,這該怎麼辦哪?虞卿想了想,說,還是咱來幫他倆解開這個結吧。趙大王一聽,好好,等著您的好消息。

轉天,虞卿來廉頗家拜訪大將軍,先海闊天空誇了一番大將軍的功勞,大將軍那叫一個高興。緊接著虞卿話鋒一轉,說:“若論功勞,沒人能比得過大將軍您了,但是論膽量,還要首推藺相如藺先生呀。”

廉頗一聽,大怒,敢情是來逗咱玩兒的呀,罵道,廢話少說,他哪兒就有膽量了?見到咱,都像耗子見到貓似的。虞卿笑一笑,說,您消消氣,聽我慢慢跟你擺一擺,於是,將便藺相如家門客的話轉述了一遍,最後,語重心長地說,您二位再這樣下去,我恐怕危險離趙國就不遠了啊。

廉頗一聽,懵了,理一理思路,是這麼回事呀,非常慚愧,說,先生的話太對了,要不是您這一趟,咱廉頗就犯大錯誤了,咱比藺相如藺大人氣量差得遠了!廉頗有了改正錯誤的想法,於是,向虞卿討主意,您給看看,怎麼才能得到藺大人的原諒啊?

虞卿一看,很高興,就這麼這麼給他出個主意。廉頗一聽,好,就這麼辦。當天下午,趁著天兒暖和,廉頗光著上身,將一束荊條綁在自己背上,跑到藺相如府上大院子中間跪下,大嗓門對著裏麵喊,鄙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不知道相國如此寬宏大量,特來請罪。

一句話,荊條都背來了,您看著辦吧。藺相如一聽,慌忙跑出,一邊說,哎呀呀,老將軍,您這樣做,我可吃罪不起呀。藺相如扶起來廉頗,親手解了荊條,笑眯眯地敘話。

聊到最後,廉大將軍提議了,拜把子!不拜拜把子,不夠哥們。就這樣,兩個死對頭成了刎頸之交啊。這就是“負荊請罪”“刎頸之交”的來曆。

阿龍辭典 廉頗流亡史

一代名將廉頗,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老死楚國。前245年,他先是被趙王解除兵權,逃到魏國,在魏國也得不到重用。期間趙國又想接他回去,派使者來慰問,廉頗在使者麵前吃下一鬥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但使者回去報告趙王,說廉頗老矣,一句話就斷了廉頗的回家之路。最後廉頗到了楚國為將,不久就死在楚國。

【阿龍看熱鬧】

大家都是好幹部

這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將相和”故事,向我們展示了藺相如的寬宏大量和一種“真勇”。“真勇”不是與人爭功鬥狠,而是為了捍衛某種崇高的價值而不畏強暴,比如見義勇為。這個故事也展示了廉頗的知錯能改和坦蕩人格,作為老資格的功臣,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後,能如此高調地認錯,比起藺相如的寬宏來,其實更難能可貴。

7、 雞鳴狗盜

秦昭襄王久聞孟嚐君的大名,非常渴望有朝一日能和他共進晚餐,便派自己的兒子涇陽君到齊國作抵押,讓齊王敦促孟嚐君成行,以聊解他的思慕之情。

孟嚐君心想,秦大王這廝是個虎狼之人,楚懷王那廝也被他騙去,最後吐血而死,我這一去,還不定咋的哩,於是不想去。

但是架不住秦國幾次要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想去,硬著頭皮也得去。公元前299年,齊王派孟嚐君出使秦國。好在他有一千多位千奇百怪的能人保駕護航,於是,一聲吆喝,大部隊浩浩蕩蕩就出發了。

孟嚐君大部隊到達鹹陽,兩下裏相見,秦大王笑眯眯地走下台階,與心中的偶像親切地握手交談,述說自己仰慕的心情。孟嚐君則拿一件千年白狐裘,送給粉絲作見麵禮。

回頭,秦大王穿著這身毛茸茸的皮草,回到後宮,在寵妾燕姬麵前誇耀一番,眼饞得燕姬口水都快下來了。眼下,天氣還暖和,秦大王便脫下裘服,先擱到衣櫃裏收藏起來,等待天冷了,再拿出來顯擺。秦大王吩咐下去,選擇良辰吉日,立孟嚐君為咱秦國丞相。

大臣樗裏疾一聽,吃了一驚,心說,這不明擺著搶咱飯碗嗎?於是,找門客一商量,回頭,他就來勸諫秦大王說,大王啊,您看看,孟嚐君,齊國人,全家大小還在齊國,他做了秦國的丞相,這胳膊肘子還不往外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