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宇宙的開端是一個“無”的狀態!《道德經》斬釘截鐵地宣稱“無”就是天地的開始。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所說的“無”就是這種真正的無,不僅一無所有,而且時間和空間都是“無”。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導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在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之後,進一步發現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分別有一個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他們就成為霍金所描繪的宇宙的特征。而《老子》之中有關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的描述將使人大開眼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是,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以及質量,這三個參數不能為零,隻能混在一起來說,三者的乘積要大於等於普郎克常數。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就成為光,而光遵循光速恒定原理,即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

老子說,看不見的叫“夷”,聽不著的叫“希”,抓不住的叫“微”。這三個不可能追究到底,所以要混而為一。這描述的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上麵不亮,下麵不暗,描述的是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繩繩兮不可名”,是光的波粒二重性。量子力學論證微觀粒子和光一樣也具有二重性,隻不過微觀粒子有質量,而光沒有質量,所以對於微觀粒子也是“名可名,非常名”,紛紜不絕無法命名了。

然後,“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基本粒子就是光。因此,“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對光的描述,光的典型特征是波粒二重性是無物之象;粒子無法確定其速度和位置,所以是無狀之狀。老子的“光”叫“惚恍”,惚恍是光一閃一閃的狀態,光的閃爍意味著光的傳播,就是光速!在物理學家們的發現中可以得知恒定的是光速而不是光本身。而後老子描繪了“惚恍”的特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迎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前頭。跟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後麵。老子所描述的惚恍與物理學家描述的“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精辟地闡述了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但是這並沒有結束,他接著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而以霍金的原理“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來觀察、理解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從而推導出了宇宙起始點。這真是以科學論證的殊途同歸。

霍金確定了解釋宇宙的物理學定律,用量子引力學很好地解釋了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霍金還找到一個證據,就如同當年,愛因斯坦預言光線偏折從而驗證空間彎曲一樣:那就是像宇宙之初那樣的物質高密度點可能存在於我們今天的宇宙之中,他把這種物質高密度點稱為“黑洞”,就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於一個極小的尺寸裏。當今,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已接受了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如果說半個世紀前人們還對黑洞的存在心存疑慮,那麼現在這個疑慮已經煙消雲散了。可惜的是,太陽質量數量級黑洞的溫度隻有百萬分之一開左右,被淹沒在宇宙微波輻射之中。

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宇宙的開端是一個“無”的狀態!《道德經》斬釘截鐵地宣稱“無”就是天地的開始。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所說的“無”就是這種真正的無,不僅一無所有,而且時間和空間都是“無”。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導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在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之後,進一步發現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分別有一個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他們就成為霍金所描繪的宇宙的特征。而《老子》之中有關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的描述將使人大開眼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是,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速度以及質量,這三個參數不能為零,隻能混在一起來說,三者的乘積要大於等於普郎克常數。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就成為光,而光遵循光速恒定原理,即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