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好在這個時候,中國城市裏的歌舞廳辦得如火如荼,羅林從朋友口中得知,城裏的這些舞廳裏有很多無名歌手在演唱,這些歌手一方麵可以靠賣唱掙錢養活自己,而重要的是,他們以此作為自己音樂的練習培訓基地,最終一步步長大,出人頭地。中國有不少著名的歌星都是通過這條路而取得成功的。羅林聽了非常感興趣,他想:“自己出去闖,一來到外麵演唱可以實現心中的夢想,二來可以掙錢養活自己,減輕家裏負擔,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1987年,年僅16歲的羅林離開了校園,懷揣自己的理想開始了人生的艱難闖蕩和漂泊。他首先來到了離資中縣僅有30公裏的內江城。內江處於川南腹地,成渝線的交通樞紐,是我國著名的書畫之鄉,也是新聞界泰鬥範長江、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80年代中後期,內江的舞廳有好幾十家,它們為羅林的到來提供了施展才能和學習的絕好空間。對於從未出過遠門的羅林來說,來到內江闖蕩,才感到外麵的世界是多麼的大,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掌握到的僅是音樂上的一點皮毛而已。於是,他在內江一邊唱歌,一邊學習鍵盤樂器,以豐富提高自己。據當年與羅林一起生活過的內江朋友說,羅林學習音樂十分刻苦,經常通宵達旦,每一次樂器演奏練習他都是最後一個離開樂房。
到了90年代初期,蜀地的歌廳生意開始逐漸瀟條,羅林感覺到麵臨的生存危機,於是決定遠走海南。
1991年,初到海南的羅林,由於人生地不熟,很難找到“唱歌”業務,收入的窘迫讓他生活舉步維艱,甚至有時候因沒錢挨餓好幾天或露宿街頭,那種挨餓難受的感覺讓羅林至今都記憶猶新。
很快,羅林便在海南闖了4年,但殘酷的現實依然讓他沒能出人頭地,為了生存他隻好天天去酒吧歌廳唱那些自己並不喜歡的歌。
懷著苦悶的心情,1995年,羅林隨妻子小朱去了新疆。一踏入新疆那塊神秘的領地,羅林的眼前便呈現出大漠戈壁的蒼黃,隻見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維族姑娘嫵媚翩然的舞姿……這一切都讓羅林感到了新疆的壯美和淳樸,從心底裏接受了這塊特殊的土地。但初來咋到的羅林,在新疆怎麼發展自己,他的腦海完全是一片茫然。這時候,小朱就讓他什麼也別想,天天拿出音樂帶子來播放給羅林聽,叫他先散散心。這些帶子包括當前的流行音樂,但更多的還是當地的精典名歌和原創曲子。不知怎的,羅林每當聽到新疆的原創歌曲,那古樸、空曠、厚重的樂器聲總在耳邊來回縈繞,讓他激情澎湃,衝動爆發,似乎音樂人生在此得到了重大的洗禮,於是羅林打算將這些民族音樂挖掘出來,重新編曲、配器、整合,以“流行歌曲”的方式來演唱。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小朱時,小朱非常讚同:“如果是這樣,你將為新疆人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是要將改編後的新歌唱紅四麵八方,是何其艱難,畢竟原創流行音樂那時在新疆尚處於開發狀態,應該說,這對羅林的新嚐試成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風險,是一場不尋常的挑戰。
在小朱的幫助下,一向固執的羅林開始操作起此事。為了收集到更多更好的民間原創歌曲,他和妻子不辭辛勞,跋涉萬水千山,走訪邊遠山區的老百姓和民間藝人,當他們來到偏遠的麥蓋提縣農村采風時,一個古老而又傳奇的民族——刀郎人的音樂深深吸引了他。在那裏,盡管當地自然條件十分艱苦,但這個樂觀熱情、積極向上的淳樸民族,每當佳節來臨或豐收的時候,都會自發舉辦舞會,跳起“刀郎舞”來慶祝。據當地日誌記載:刀郎,新疆維吾爾族的一部分,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中一個叫達克提村的地方,傳說古時候他們是從幾百公裏外的莎車國和葉爾羌河西岸遷徙而來。刀郎的原意是群居或分居,刀郎舞主要表現古代刀郎人在森林中狩獵的原始牧民生活,它以質樸、粗狂、熱烈、奔放並充滿神秘色彩令人矚目。慶祝時,每當激烈的手鼓敲響,剛健的“刀郎木卡姆”套曲高奏,那些年邁蒼蒼的老人和腳步靈巧的年輕人便紛紛步入場中,姿態高雅,神情歡快地翩翩起舞,也就是在這裏,讓羅林找到了創作靈感和音樂的源泉。為了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和民族的熱愛,羅林便將自己的名字正式改為了“刀郎”。
與此同時,羅林和幾位樂界的朋友成立了自己的西北音樂工作室,以便生產和推出自己的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