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穀城先生發表文章評論過哲學家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馮友蘭的《新理學》《新原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周穀城先生參與了史地學術問題的討論,討論我國封建時代的劃分時期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周先生無一不是采用謹慎的態度,說理的時候也總是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
有人在報紙上發表了《評周穀城著〈中國通史〉》一文,對周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周先生並沒有因此而惱怒,他在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書後,發表了一篇回應文章,文章中大量引用對他提出批評的作者的話,並且抱以心平氣和的態度。雖然周先生有無可辯駁的事實依據,但他還是以商量的語氣與作者逐條討論,弄清是非曲直。
生活中有很多人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談話,往往對別人的話或者發表的言論“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地下結論。這樣雖會加快雙方的談話進程,但沒有弄清事情的原委就草率做出的決定,多半會留下後遺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節發生。
我們在做出重大的決定或者下結論之前,務必要進行周密的調查,廣泛征求多方的意見,還要將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考慮進去,這樣才能減少漏洞出現的可能,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想要弄清是非曲直,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聽話”習慣,等別人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都表達完整了,再對之做出適當的評價。如果別人話隻說了一半,你就草率地下結論,那麼別人必定會認為你根本不願意聽他講話,因此也就不會再有興趣繼續跟你交談下去。
周穀城先生發表文章評論過哲學家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馮友蘭的《新理學》《新原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周穀城先生參與了史地學術問題的討論,討論我國封建時代的劃分時期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周先生無一不是采用謹慎的態度,說理的時候也總是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
有人在報紙上發表了《評周穀城著〈中國通史〉》一文,對周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周先生並沒有因此而惱怒,他在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書後,發表了一篇回應文章,文章中大量引用對他提出批評的作者的話,並且抱以心平氣和的態度。雖然周先生有無可辯駁的事實依據,但他還是以商量的語氣與作者逐條討論,弄清是非曲直。
生活中有很多人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談話,往往對別人的話或者發表的言論“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地下結論。這樣雖會加快雙方的談話進程,但沒有弄清事情的原委就草率做出的決定,多半會留下後遺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節發生。
我們在做出重大的決定或者下結論之前,務必要進行周密的調查,廣泛征求多方的意見,還要將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考慮進去,這樣才能減少漏洞出現的可能,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想要弄清是非曲直,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聽話”習慣,等別人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都表達完整了,再對之做出適當的評價。如果別人話隻說了一半,你就草率地下結論,那麼別人必定會認為你根本不願意聽他講話,因此也就不會再有興趣繼續跟你交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