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敦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大將。他自以為功高才大,因此為晉公沒有給他顯赫的官職而多有抱怨之詞。後來出於某些原因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他的怨言就更多了。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他還到處大放厥詞,說晉公賞罰不公。
這些話後來傳到晉公的耳朵裏,晉公十分震怒,就罷免了他的官職,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我是因為這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
若幹年後,賀若弼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但他並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到處向人抱怨,逞口舌之快。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朵裏,賀若弼被逮捕下獄。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
但是楊堅狠狠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但是賀若弼並沒有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因為賀若弼平時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舌頭惹出的風波太多了——不負責任的背後瞎說、毫無根據的懷疑猜測、不經調查的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言碎語……這些都會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負責任地逞口舌之快,往往在給別人帶來不幸的同時,也給自己招來惡報。
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隻顧著自己高興,而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長此以往,身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成為孤家寡人。
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為了避免禍從口出,我們在開口說話時要持謹慎態度。須知:毀滅一個人隻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因此我們一定要多口下留情,莫因逞口舌之快而傷人害己。
賀若敦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大將。他自以為功高才大,因此為晉公沒有給他顯赫的官職而多有抱怨之詞。後來出於某些原因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他的怨言就更多了。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他還到處大放厥詞,說晉公賞罰不公。
這些話後來傳到晉公的耳朵裏,晉公十分震怒,就罷免了他的官職,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我是因為這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
若幹年後,賀若弼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但他並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到處向人抱怨,逞口舌之快。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朵裏,賀若弼被逮捕下獄。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
但是楊堅狠狠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但是賀若弼並沒有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因為賀若弼平時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舌頭惹出的風波太多了——不負責任的背後瞎說、毫無根據的懷疑猜測、不經調查的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言碎語……這些都會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負責任地逞口舌之快,往往在給別人帶來不幸的同時,也給自己招來惡報。
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隻顧著自己高興,而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長此以往,身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成為孤家寡人。
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後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願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為了避免禍從口出,我們在開口說話時要持謹慎態度。須知:毀滅一個人隻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因此我們一定要多口下留情,莫因逞口舌之快而傷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