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喜歡勸諫、批評,而且直來直去,雖然弄得唐太宗火冒三丈,一度想殺之而後快。然而,唐太宗同時也是難得能從善如流的帝王,能從經世治國的角度考量魏征的意見並接受,因此才有了“貞觀之治”的千古佳話。
南懷瑾先生說:“忠言逆耳,古有明訓。講話固然不容易,能夠接受,能夠聽話的更難。隻有高明的人,才肯接受逆耳之言。”許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曾犯錯和受到批評,但事實證明他們能夠放下個人偏見,審時度勢,承擔責任,從而讓自己更加完美。
在聽到一些過激的言語時,不要氣惱,要寬容、忍讓、耐心地等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分清是非,這樣才不至於堵塞言路,才能表明自己提倡、讚賞、鼓勵、支持說真話的態度。
注意,在聽取不同意見或反對意見時,也要明辨他人的評價,要分清真偽、好壞、虛實,分清是不含水分的實在話、毫無意義的空話還是言過其實的大話。在對待反對意見時,不妨“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求同存異”,這樣你就能容納更多的意見。
“受益於忠告,比提供忠告需要更大的智慧。”尤其作為領導,更要保持從善如流的胸襟,要有這種勇氣和智慧,持謹慎的態度,從善意的忠告中公平正確地評估新得到的、可能很有價值的信息,然後反思改進。
魏征,喜歡勸諫、批評,而且直來直去,雖然弄得唐太宗火冒三丈,一度想殺之而後快。然而,唐太宗同時也是難得能從善如流的帝王,能從經世治國的角度考量魏征的意見並接受,因此才有了“貞觀之治”的千古佳話。
南懷瑾先生說:“忠言逆耳,古有明訓。講話固然不容易,能夠接受,能夠聽話的更難。隻有高明的人,才肯接受逆耳之言。”許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曾犯錯和受到批評,但事實證明他們能夠放下個人偏見,審時度勢,承擔責任,從而讓自己更加完美。
在聽到一些過激的言語時,不要氣惱,要寬容、忍讓、耐心地等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分清是非,這樣才不至於堵塞言路,才能表明自己提倡、讚賞、鼓勵、支持說真話的態度。
注意,在聽取不同意見或反對意見時,也要明辨他人的評價,要分清真偽、好壞、虛實,分清是不含水分的實在話、毫無意義的空話還是言過其實的大話。在對待反對意見時,不妨“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求同存異”,這樣你就能容納更多的意見。
“受益於忠告,比提供忠告需要更大的智慧。”尤其作為領導,更要保持從善如流的胸襟,要有這種勇氣和智慧,持謹慎的態度,從善意的忠告中公平正確地評估新得到的、可能很有價值的信息,然後反思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