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可以在避開邊州資金不足這個缺陷。
這個計劃也不擔心下麵的老百姓不配合。
因為蘇青玉通過考察發現,這邊的基層幹部雖然都不像幹部,但是他們在村子裏很有話語權。
這些村子還停留在過去吃大鍋飯的時候的思想。老幹部說一句,他們就聽。
蘇青玉到時候對這些老幹部實行獎勵政策,相信這些老幹部會配合的。
這一計劃是針對那些已經思想成熟的農民同誌的。
第二計劃,她就主要針對村子裏的年輕人了。
特別是三十歲以下的,思想還可以往前麵帶的這種年輕人。這也是蘇青玉這次計劃的主要目標。
她認為,邊州的未來,還是要靠這些年輕人。那些老一輩,他們的思想以及頑固了,無法更改了。年輕人呢還有可塑性。
蘇青玉準備在每個鎮上蓋廠子。
這些工廠就是針對沒個村子種植的這些東西進行加工的。
廠子招收當地年輕人。
“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招,畢竟一開始我們也沒那麼大的實力。但是隻要保證一個村子有幾個年輕人進廠就可以了。生活是對比出來的,看到別的年輕人成為工廠的工人,這些人的思想自然也會發生改變。不會和現在這樣沒有進取心。”
“這些年輕人一旦下山,我就不讓他們回去了。到時候廠裏在鎮上修單位房,把他們都留下來。鎮需要發展,需要經濟,就需要人。在鎮上有了工作有了房,廠子裏來自各個村子的年輕人也多,到時候成個家也容易。在山下成了家,誰還會回去?”
至於山上的那些土地未來沒人種植,這完全不用擔心,不還有那些沒有下山的年輕人嗎,到時候山裏能賺錢了,除了交通不便,其他的也都有。”
蘇青玉並不需要他們都下山,她需要的是,這些人不管是在山裏,還是山下,思想都開始變化起來就行。
等有錢了,盤山道一修,村裏的那些種植基地肯定還是要通車的。生活方麵也會變得便利起來。
那些高山旅遊景點,不也是常年有人在山裏嗎?
呂書記越聽,眼眸越發有了精神,連疲憊的身體這會兒都感覺好多了。都多了幹勁兒。
蘇青玉笑著說了最後一個計劃,“這個就需要用點錢了。修學校。我去看過了,各個鎮上的學校很小。各村的學校也很小。我的計劃是,在鎮上修一個統一的學校,各個村的孩子都來念書。”
呂書記聞言,笑著道,“看來你有辦法讓他們的孩子來念書了。”
蘇青玉道,“孩子們不念書主要是學費、交通、以及勞動力。所以我說這次學校要建大,因為我準備修住宿學校。所有的孩子來山下上學,都住學校裏麵。一周回去一次就行了。這就解決交通問題。”
“至於學費和勞動力,我的想法是,半工半讀。”
這會兒可還沒有禁止使用童工的規定出現。
所以蘇青玉這個說法倒是沒讓呂書記驚訝。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現在很多家庭的寫照。有時候他們來廠裏上班,可能都比在家裏要輕鬆。
而且蘇青玉說這種工作也不是去廠裏工作,因為他們也沒那個錢再去給孩子們辦一個廠了。他們的工作地點就在教室裏麵。
做的工作就是手工製品。
就是未來很流行的手工小商品。比如穿手串,編繩子,做小飾品之類的。這種東西成本低,價格便宜,受眾還廣。隻要銷售渠道,就很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