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往往很看重麵子問題。
徐書記在一個早點攤子上麵買了一根油條,一碗豆腐腦。
邊吃邊看著老板忙活 。見老板忙完了,問道 ,“你們這生意好不好啊?”
“還成。”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笑著收拾桌上的碗筷 ,然後道,“反正能養家就成。”擔心人家瞧不起自己,老板道,“別看我是做生意,可養家糊口沒問題。以前我也是在單位幹的,效益越來越不好,兩三個月都沒發工資。”
意思是單位體麵是體麵,不一定有他這樣賺錢。
徐書記心裏微動,問道,“那要是讓你再回單位工作呢?”
“我才不去呢。”老板笑道,“不出來幹的時候總怕單位把咱退了,等出來才知道,人有一雙手,幹什麼不賺錢?同誌你說是不是 ?”
這是心裏話。不做生意的人,這會兒總有些看不起做生意的,認為人家辛苦,累。
但還是做成了的才知道這辛苦是多麼值得 。
徐書記吃完,又繼續在街上逛了逛 。
然後發現,邊州城區竟然還有人開了一家青山中藥店。
賣的都是製作好的中藥。
他過去一問才知道,這老板還是青山縣人,年底跑過來開的店。
青山縣城裏和他這樣的中藥店都開了好幾家了。
他們也不是單做青山的生意,還往邊州其他縣裏和附近的市裏做生意。
這老板以為徐書記是來買中藥的,使勁兒吹青山中藥的好處。說和省裏土特產公司都是合作的,專門往外輸出的。
絕對是正宗的青山藥材。
“我這藥材比外麵還便宜,可不賺你們錢,我賺的是政府的錢 。”
徐書記詫異道,“這怎麼說?”
老板笑道,“咱政府說了,咱青山那麼多藥材總不能光靠人家,咱自己得有銷路。就在縣裏招商,我們要是賣出了藥材,政府都給我們補貼的。所以啊,我們都是為了銷量,利潤特別低。”
“……”
徐書記不好意思空手走 ,買了一些幹靈芝,準備回去泡茶喝。
可把老板高興壞了,直說要多給點。
拿著自己的靈芝,徐書記問道,“青山人現在過的怎麼樣?”
“好呢,比以前好。”老板做成了一單生意,這會兒心情很好 ,“街上熱鬧多了。同誌你有空過去玩玩。對了,你想不想做藥材生意,要不我給你牽線?”這也是有提成的。
徐書記:“……”
下午 ,徐書記才回到辦公室。
這半天時間他比往日裏都要用心的去觀察自己治理之下的邊州人民。
還是那樣窮。
哪怕就和他之前計劃的那樣,建設製藥廠對城裏招工,也改變不了邊州的經濟。
隻能重走曾經的路而已。
在這些認知之下,他心裏的天平也開始轉移了。
就這麼糾結了兩天,下麵也將年前安排的調查的數據送過來了。
徐書記坐在辦公室裏仔細的看數據。
人多,耕地少,是邊州的缺陷。
農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也是邊州的一個特點。
而且在計劃生育之前,生育並沒有控製,二十到三十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特別多。
仿佛一項一項的數據都在告訴他,不改變,局麵更嚴峻。
蘇青玉這會兒也在看數據。
和徐書記不同,她看的心情還算不錯。
這麼多的青壯年,是邊州發展的重要力量。
蘇青玉希望能夠引導他們,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
一部分人留在邊州發展基本盤,另外一部分敢想敢拚的同誌,則出去衝鋒陷陣。
比如將邊州的這些特產銷往全國各個城市各個地區。
光靠土特產公司可不行,還是得靠人。
未來,她還是要培養一大批的藥材商人。將邊州的藥材都換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