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張學良分別召集東三省保安會和東三省議會聯合會開會。張學良在這兩個會上,介紹了最近兩天與日本會淡的情況,與會人員認為不宜刺激日人過甚。 保安會主張:易幟之事,推遲到11月1日。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則認為9月1日易幟為宜。會後,張學良向方本仁、何千裏通報了與日本會談和兩會研究的意見。方本仁表示立即向蔣介石報告。張學良也致電蔣介石,報告了日本反對東北易幟的強硬態度和今後對策,提出:“對付之策不外三種:一曰強硬,二曰軟化,三曰圓滑。強硬則必用武,不但東三省力有不足,即使全國協力亦無把握。軟化則東三省將成為保護國,為朝鮮第二,非所敢出。暫用圓滑之法以延宕之,一麵於國際間著手運用,折其野心,始有辦法。”10月,張學良派劉哲通知日本特使林權助,東三省易幟延期三個月。
張學良從其父被日本殺害的事件中,更加認清國恨家仇,必須維護國家的統一,堅決不做日本的傀儡。但是為實現東北易幟,必須與日本周旋,並取得南京政府的諒解。同時,奉係高級將領對東北地位認識上不一致。一派主張保境安民,善處東鄰;一派不主張與蔣介石合作,而與李宗仁、白崇禧合作,保持獨立自主的局麵。這兩種主張都是與易幟相悖的,需要時間,統一認識。28日,張學良派代表邢士廉到南京會見蔣介石,報告東三省服從國民政府不成問題,待外交有辦法,即實行易幟。張學良並將奉方逮捕的國民黨員全部釋放,以示真心服從國民政府。
10月8日,在國民黨舉行的中常會上,蔣介石當上了國民政府主席,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蔣在會上提名張學良為國府委員,予以通過。10日,張學良在奉天省公署舉行招待會,慶祝國慶節。並同時函電蔣介石,說明延期易幟的原因,電雲:“東北易幟,早具決心在前,實因某方壓迫,致生障礙。”蔣介石回電稱:“易幟之事,全屬我國內政,彼方不能孑然幹涉。況日下黨國形勢,團結一致,彼尤無可借口,為從來所未有。此正其時,如尊處早能出以決心,中正深信決不致有所舉動。務希毅然主持,三省同日公布,愈速愈妙。”23日,張學良在奉天召開東三省軍政會議,討論易幟和裁軍問題,決議以先不在東北設國民黨黨部為條件而易幟,裁軍十萬人。南京國民政府又致電張學良:“刻下東三省外交即為國府負責處理,且三省外交已除,奉方依然借口外交關係,屬次遷延,不果易幟,難免懷疑奉方無具誠意。”27日,張學良、楊宇霆等與蔣介石、白崇禧的代表分別協商移防、交通、易幟、熱省諸問題。
原定易幟延期三個月日期已到,張學良又派王樹常、邢士廉去南京,商討易幟、改省等問題。同國民政府何成浚、張群磋商,主要有三點:一是東北軍事善後問題;二是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個省依照現製改省政府問題;三是易幟問題,獲得同意,隨後按程序以及各省政府委員人選,報南京批準。
東北保安委員會和東三省議會聯合會討論決定:1929年1月1日易幟,然後電告南京政府。蔣介石以當年事當年畢為由,電複張學良:東北應於29日易幟,不必待元旦。張學良隻好同意,於24日密電東三省:“茲經決定於本月29日改換青天白日旗,東三省同時舉行。”
12月29日,張學良在奉天省公署舉行易幟典禮。張學良等宣誓,國民政府代表方本仁監誓。歐美各國領事應邀參加,惟日本總領事未到。會後,張學良等發表通電。31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以及任命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個省的政府主席、委員。
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奉天市改為沈陽市。
東北易幟成功,使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之混亂局麵,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