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源性疾病的危害
20世紀40年代,臨床用藥以對症治療和短程療法為主,因此很少出現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20世紀40年代以後,青黴素等抗生素研製成功並得到廣泛應用,藥物治療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合並用藥和長期療法不斷增加,造成藥物不良反應大量出現,嚴重性也日益突出。如陸續出現了過敏性休克、聽神經損害、腎損害和骨髓抑製等不良反應,但這些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20世紀60年代後,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但在1961年,歐洲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反應停”事件:一種叫“反應停”的鎮靜安眠藥被廣泛用於治療妊娠晨吐,結果造成了大約1.2萬名畸形兒。這次“藥害”災難,成為人們認識藥物不良反應問題的轉折點。從此以後,人們對藥物毒副作用的警覺性進一步增強,對藥源性疾病也有了初步認識。
20世紀70年代,普拉洛爾上市4年左右,人們發現它能引起嚴重的“眼-黏膜-皮膚”綜合征,並導致部分患者失明,有的患者甚至因腹膜纖維化導致腸梗阻而死亡。這兩起用藥悲劇引起了世人極大的震驚,也促使人們對藥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警惕。
隨著化學藥物應用日趨廣泛,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患者已占到住院患者總數的3%~5%,其中有10%~20%的住院患者容易患藥源性疾病,而藥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數則是主要傳染病死亡人數的10倍。
藥源性疾病現已成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國,它緊隨心髒病、癌症、肺病之後居第4位。據報道,美國每年因藥源性疾病而死亡的病例約為10萬例。這說明,藥源性疾病已經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