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江南五法(上)(1 / 2)

比如你販賣生絲一百石,隻要在所在縣衙開局文書路引,繳納稅賦後,就可已在全府境內自由通行,一千石的生絲則需要在府衙備案,超過三千石就要在布政使衙門備案。

同時,針對不同商品,征稅細分為生產類和服務類,經營類分初級原料、次級原料、深度原料、半成品、成品。服務類分飲食、民生、奢華。

不同種類的商戶,繳納的稅率也不一樣,而且所有稅賦均繳納銀錢,不再征收實物。最重要的是,販運貨物隻需要進行一次登記交稅,就可以了,這大大減輕了商戶門的負擔。

第三條就有點要命了,那就是官紳一體納糧!顧名思義,就是不管你是在職官員,還是致仕鄉紳,隻要你種地經商,都要繳納稅賦!

這一條其實沒有多少新穎的內容,完全就是第一條的延伸,那就是官紳階層,不再享有朝廷的免稅特權!他們將和尋常百姓一樣,按照朝廷的法度繳納稅賦!

這一下就是動了所有人的蛋糕!

自從隋唐開創科舉製度以來,官神曆來都是受到優待的一批人,他們享有免稅的特權已經有千年之久,楚寧這麼做,無異是挑戰千年傳統。

楚寧還在京城的時候,就和朱祁鎮、曹鼐等人研究過,曹鼐的意思,步子不要邁的太大,畢竟江南是大明官紳的聚集區,這樣做不亞於和整個官神集團作對。

如果這麼做,會把很大一部分官神逼到江南那些大家族一邊,給變法徒增難度。

朱祁鎮也是這個意思,他也覺得楚寧這麼做有點冒險,一個搞不好,江南就會大亂。

可楚寧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們最終決定支持楚寧。

楚寧當是就說,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曆朝曆代的造反主體都是農民,這才有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俗語。

不是說讀書人不會造反,而是讀書人牽掛太多,所以不管是哪個時代的造反,主力都是農民,再說的直接一點,就是失去土地、失去活下去希望的農民。

楚寧說,華夏的百姓是最善良,最純粹的百姓,隻要統治者不把他們生活的希望剝奪幹淨,他們就會溫順地接受統治。

江南雖然官紳眾多,但相同的是,百姓受到的盤剝也是最終的,大明製定的稅賦是固定的,也就是不管土地增加還是減少,這個區域內的稅賦都不會減少。

隨著官紳集團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官紳占據,或者直接占有,或者掛名占據,不管是哪一種,都是一種變相的逃稅。

但是在經過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隨著官紳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那些原本隻是掛名的土地,很多都會被官紳真正占據。

這就造成了有地農戶成為失地百姓,他們不僅要承擔土地上的稅賦,還要支付更高數額的田租,風調雨順還好,一旦有什麼旱災水患,那些百姓就徹底淪為白民!

比如你販賣生絲一百石,隻要在所在縣衙開局文書路引,繳納稅賦後,就可已在全府境內自由通行,一千石的生絲則需要在府衙備案,超過三千石就要在布政使衙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