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鎮海侯所說草民實不敢認,草民或許能力不足,為官多年,確實沒給朝廷,但草民為官多年,還是為百姓做些事情的。
至於鎮海侯說的挖朝廷牆腳,草民不知道鎮海侯所指何事,草民不管是在朝為官,還是致仕在家,一直秉承一顆公心”
“行了,難道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做的那些齷齪事,裝什麼裝,你那套糊弄糊弄別人也就算了,還敢拿到老子麵前喊冤叫屈,當心我把你那些糟爛事公之於眾!”
楚寧沒等鄭淮說完,打斷他的話,還發出了威脅。
鄭淮如果之前不怕楚寧這麼做,現在他是真的害怕了,楚寧這家夥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
以前鄭淮舉得七大家族的聯盟,在朝中有高官維護,在江南占據絕對優勢,楚寧一個外來戶,想要站穩腳跟還要看他們的臉色,更不要說變法變革了。
不過出於謹慎,或者說想要給朝廷一個警告,鄭淮還是組織了一場以應天為中心的糧食危機,七大家族,不僅可以借此向朝廷示威,更能借此趕走楚寧,顯示自己的強大。
當然順便發一點小財也很不錯,到時候把楚寧趕走,然後他們借著張洪向朝廷示好,想必朝廷也不會對他們趕緊殺絕。
畢竟江南亂不得,江南可是朝廷最重要的稅收來源,一旦江南亂了,那朝廷就麻煩了。
可他沒想到,楚寧竟然兵出奇招,從海外運糧!
這一操作太出人意料了,不僅化解了應天的糧食危機,更是給大明找到了一個穩定可靠的糧食來源。
當然鄭淮不知道,楚寧這完全是應急之舉,他根本不會把大明的糧食安全放在海外糧食上,當然如果那些地方成為大明的領土就另當別論了。
楚寧不知道鄭淮現在的想法,不然肯定會更加鄙視這些所謂的豪族大家。
大明雖然現在是最強大存在,但誰都不敢保證那些大明的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會不會用糧食威脅大明,所以,不管怎麼樣,糧食必須靠自己。
當然,楚寧這也是一種嚐試,他要嚐試從海外運糧的可行性。大明自從遷都京城以來,糧食一直都靠著運河,從江南運輸過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京城人口的增加,大運河已經開始顯現出運力不足的缺點,這也造成京城的糧價居高不下,不僅如此,大明九邊的糧食,也都是靠著京城支應。
現在京城為了保證民生都已經開始緊張,更不要說支應邊疆了。
可邊疆又不能不管,不然大明就徹底亂了,所以朝廷隻能開始在九邊推行屯田,讓邊軍自己解決一部分糧食。
可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邊疆的戰士開始慢慢成為了農民,他們除了名義上是衛所的士兵,根本沒有任何戰鬥力。
這也是為什麼大明在九邊之地,空有百萬大軍,卻一直沒有防禦住遊牧民族的入侵,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且隨著衛所士兵們開始向著農戶轉變,除了數量龐大,戰鬥力卻是一直在降低。
而因為邊疆幾乎形成一個獨立的係統,牽一發而動全身,大明之後曆代君主,都不敢輕易嚐試改變,唯一進行嚐試的就是崇禎帝。
“太子殿下,鎮海侯所說草民實不敢認,草民或許能力不足,為官多年,確實沒給朝廷,但草民為官多年,還是為百姓做些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