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在商討作戰計劃的時候,內閣和兵部都提出,楚寧西域萬裏沙海,烏斯藏更是讓人無解的高原,楚寧就帶著一千將士,還有一群工匠,這簡直太兒戲了。
可是楚寧卻堅持己見,不再像朝廷要求一兵一卒!
而且,楚寧帶走的這一千將士中,有一半是皇家軍事學院思想學院的學生!
楚寧說了,想要在西域和烏斯藏作戰,京營的士兵去不是不可以,但是也麵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非戰鬥減員。
雖然不是很明白楚寧說的非戰鬥減員是什麼意思,但是都是聰明人稍微一想就知道個大概了。
楚寧準備在西北就地征兵,帶去的這一千人,就是充實到新征收軍隊之中的低階將領。
當然,如果全都重新征召,想要形成戰力,起碼要半年以上的時間,楚寧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因為敵人不會給你準備的機會!
楚寧是想用原本駐紮在西北的將士作為骨幹,雖說這些年下來,大明軍改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但是像西北這樣的地方,整個朝廷好像除了楚寧和朱祁鎮,其他人都不是很在意。
朱祁鎮可以理解,一心想要成為武功直追漢武唐宗的人,自然對土地有著近乎瘋狂的癡迷。
就算是不毛之地的西域,朱祁鎮也不在乎,畢竟漢武唐宗都曾經將帝國的疆域拓展到那裏。
可是楚寧的熱情竟然比朱祁鎮更高,這就讓人有些不解了。
要知道,大明雖然名義上保持著對西域、烏斯藏的統治,但也僅僅是保持一種宗主國與藩國之間羈縻的關係,大明對那兩個地方根本談不上統治。
就是因為,現在大明的統治重心都在東部沿海,不同於漢唐,當時國家的統治重心是以關中為中心,向四周輻射。
現如今,大明的京城遠離關中,和西域、烏斯藏之間更是隔著千山萬水。
現在的關中地區,也不再是天下聚富之地,甚至已經成為大明的包袱,如果不是大明立國以來皇帝對土地的堅守,他們都想把西北之地放棄了,畢竟那裏簡直就是群狼環伺。
瓦剌、西域諸國、烏斯藏,沒有一個是好相與的,況且那裏現在不僅沒有給朝廷帶來什麼財賦說如,反而需要朝廷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他們看來有些得不償失了。
可是就是這樣,楚寧卻異常堅定,楚寧的意思很明確,那是華夏曾經的土地,隻不過因為一些曆史原因,他們離開了華夏,但並不意味著華夏放棄了那裏!
所以,楚寧一直在為征討西北做準備,就算這次西域諸國和烏斯藏沒有參與舉世攻明,楚寧也會找機會去征服那裏,從這個角度說,西域諸國和烏斯藏這次算是自投羅網。
楚寧這次出征隻帶這點人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西北之地距離大明腹地太遠了,用楚寧自己的話說,往西北之地運一石軍糧,路上就得消耗十石。
況且作戰不是做生意,需要運輸的物資除了糧食,還有甲胄、武器、藥品等等,尤其是現在的明軍,對火器的使用,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樣的結果是明軍的戰鬥力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的軍隊,但問題是,明軍對後勤的依賴程度也超越了這個時代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