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昆侖出 1.南極的冬天(1 / 2)

第四章昆侖出 1.南極的冬天

深度寂寞

第24次中國南極科考隊的隊員們,一直盼望著“雪龍”號科考船的到來。

南極漫長的冬季即將過去了,蒼白的太陽漂浮在地平線上,隻有遠處露出的褐色小丘,在白茫茫的南極冰雪中,昭示著這是一個被冰雪覆蓋的大陸。鬆軟的冰雪下麵,有著和其他大陸一樣堅硬、實在、遼闊的土地。

淺灰色的雲層,仿佛被打毛的玻璃,透出微微的白光。天空顯得很低,緊緊地壓在頭頂上,讓人感到窒息。南極獨特的下降風,將已經落到地麵上的雪重新卷起,揚到空中。

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隊的大多數隊員將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南極,返程回國。徐霞興和18名越冬隊員要留下來,繼續完成後續工作。

徐霞興是一名老“南極”了。他七赴南極,六進南極內陸。2005年初,他作為首席機械師,駕駛1號雪地車帶領中國科考隊內陸隊成功登頂。在南極內陸格羅夫地區考察中,他又駕駛1號雪地車走在前麵。從2號營地前往3號營地的途中,徐霞興在駛過一片鬆軟的雪地時,突然感到車身下沉,憑借豐富的經驗,他立即加速向前衝出十幾米,停下車來,他發現雪地車後出現了一條被冰雪掩蓋著的冰縫。這條冰縫寬三米,深千米以上,剛才如果稍有遲緩,雪地車以及牽引的雪橇、生活艙將落入深不見底的冰隙。而這樣和危險擦肩而過的事情,徐霞興已經不知道經曆多少次了。

2008年2月25日中午,國歌奏響,五星紅旗緩緩降下,前任隊長將國旗交到徐霞興手裏。他帶領留下的越冬隊員將國旗重新升起。在冰雪覆蓋的南極,國旗鮮豔的紅色異常耀眼。大部隊離去了,喧囂的生活結束了,一切將被寂寞、孤單取代,南極永恒的寂靜將籠罩中山站,籠罩一切。他們19個人將在中山站度過近10個月的艱難時光,其中包含58個漫長的極夜。直到第二年夏季,“雪龍”號載著下一次科考隊到來。

極夜對越冬隊員是極大的考驗。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每秒50米的風暴,漫天飛揚的大雪。沒有陽光的日子,生活將顯得異常暗淡、單調和寂寞。這種情況下,人的身體和心態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教授和美國科學家對南極越冬隊員進行過心理和生理測試,發現被測試者的血壓、內分泌等多項指標都發生了變化。

嚴酷的環境和極度單調的生活會使人心理和生理出現問題,變得狂躁、焦慮,甚至發生妄想和歇斯底裏症,以釋放心理失衡積聚的能量。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情,這時都可能會被放大。一名中國越冬隊員在越冬期間認為自己得了絕症,在極度絕望中總感到別人會謀害自己,惶惶不可終日,隻好提前歸國。但一到澳大利亞,所有的恐懼全都煙消雲散了。

在東南極普裏茲灣岸邊的一塊礁石上,一個一人多高的木製十字架孤獨地承受著暴風雪。這是蘇聯南極進步站一個越冬隊員伊裏奇醫生的安息地。伊裏奇曾是個英俊瀟灑、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在南極漫長的冬夜裏,長時間待在昏暗的燈光下聽著窗外單調的風雪聲,麵對著永遠不變的白色世界,他的精神漸漸變得煩躁不安起來。他不能忍受幾乎是一片空白的生活,生活不能沒有內容。終於有一天他用醫用酒精兌著蒸餾水,喝了下去。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他躺在地板上,停止了呼吸。同伴們用一個大鐵箱子安放伊裏奇的遺體,並將他埋葬在海邊的山頂上,希望孤獨的他能與咆哮的大海為伴。

在這裏,生與死之間的界限是透明的,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到漆黑的另一麵。

進步站距離中國中山站僅僅兩公裏。

中山站坐落於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帶的維斯托登半島上,西南距離艾默裏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公裏,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考察的理想區域。拉斯曼丘陵由一係列岩石半島和沿岸島嶼組成,以維斯托登、布羅克內斯和斯托內斯三個西北—東南走向的半島為主體,附近分布著90多個大小島嶼以及200多個淡水湖,它們都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山丘、峽穀、懸崖峭壁……整個地勢從沿海到接近大陸冰蓋,逐漸隆起升高。山丘海拔大多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裸露的山丘基岩表層風化,呈現出蜂窩狀、片層狀的外貌,大自然用時間和看不見的雕刻刀,將岩石進行雕刻,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形狀。

中山站的氣候比較幹燥,根據氣象觀測資料,這裏年平均氣溫零下9.5攝氏度,夏季最高氣溫9.6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3.6攝氏度。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年降水天數162天,年大風天數在174天以上,最大風速可達每秒43.6米,相當於16級以上強風暴。經過億萬年進化的南極洲的生物,可以通過變換身體的顏色、改變代謝方式、休眠等辦法來度過寒冷、枯燥的極夜,而越冬隊員卻隻能靠精神意誌來度過這最寒冷、最漫長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