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 / 3)

來到采礦點看望慰問在井下采煤的工人。

習近平很重視通過新聞媒體同群眾進行交流。他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淺顯易懂地講道理,很受歡迎。群眾說這是“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習近平待人寬容厚道,但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大是大非麵前,又非常堅持原則。他常說,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在寧德清查幹部違規私建住宅時,針對幹部存在的一些為難情緒,他嚴厲批評,拍案而起: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幹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主政浙江時,他大力推進幹部作風建設,一年時間裏,有許多幹部就因為不作為而受到處分。

習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領導。他不忘師恩,每逢過年都會給老師送上問候和祝福;他尊老愛幼,在正定時把縣裏第一輛小臥車讓給老幹部用,還特地設立了老幹部病房和活動室;在福州時他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

多年不變的深耕基層、踏實親民的作風,使習近平在廣大老百姓中贏得“平民書記”的讚譽。他說,“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

日子。”

“功成不必在我”

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宣示改革決心,積極倡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廣大幹部群眾眼中,習近平是一位思想解放、眼界寬廣、目光長遠的富有改革精神的領導者。

在中國經濟特區之一的廈門工作時,他領導製定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成為廈門此後發展規劃、實施計劃及經濟政策製定的重要依據。他擔任市金融體製改革、經濟特區管理建設等領導機構負責人,研究製定了推動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一係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廈門實現計劃單列,主導協調解決了計劃單列涉及的一些重大政策問題,為廈門長遠發展爭取了許多有利條件。

習近平認為,作為領導者,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要樹立正確政績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

在河北正定時,得知《紅樓夢》電視劇組在尋找外景基地,習近平看到潛在的商機,主動上門洽談,力排眾議,說服有關部門和縣裏投入大筆資金在正定建設拍攝基地“榮國府”,並修建榮國府旅遊景區。榮國府在建成當年的旅遊及門票收入就達1000多萬元,不僅收回投資還有盈利。而

此時,他已離開正定到了廈門。他創立的“正定旅遊模式”讓正定後來受益很多。在《紅樓夢》拍完之後,又有170多部影視劇在這裏拍攝,高峰時每年有130多萬人次參觀遊覽。

他在1992年提議並主持製定的“福州3820工程”,分3年、8年、20年提出了不同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步驟與措施等。當年確定的主要目標早在幾年前就已全部實現,洽談引進和開工建設的一批特大項目如冠捷電子、中華映管、東南汽車、南方鋁業等,帶動和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產業群,為福州近20年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至今仍是福州的領軍企業。

擔任福建省省長時,習近平在2001年率先開展了治理“餐桌汙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的專項工作,得到老百姓廣泛稱讚。

習近平在1999年率先提出要建設“數字福建”,2000年省人民代表大會正式作出相關決定。他擔任了“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10多年來,這張看不見的“網”逐步四通八達,覆蓋了居民生產生活、公共行政服務、城市管理等方方麵麵,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福建是全國唯一一個實現全省醫院就診“一卡通”的省份。

2002年,他對武平縣的林改工作給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國率先開展了

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後來成為全國林改的標杆。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習近平十分重視生態保護,提出要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讓生態自然造福子孫後代。針對福建長汀水土流失嚴重問題,他於2002年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隨後福建成為全國第一批生態建設試點省。經過1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長汀百萬畝荒山重披綠衣,福建也成為全國唯一的水、空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

2002年到中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的浙江工作後,經過大量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習近平2003年提出並組織實施“發揮八個方麵優勢,推進八個重要舉措”的“八八戰略”#pageNote#3,為浙江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針對推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他形象地提出“兩隻鳥”論,要求浙江在“騰籠換鳥”中實現“鳳凰涅槃”。“騰籠換鳥”,就是把“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起來,積極參與全國的區域合作和交流,騰出發展空間,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俊鳥”。“鳳凰涅槃”,就是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實現產業和企業的浴火重生、脫胎換骨。

2004年,他在浙江

推廣武義縣在村支部、村委會之外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經驗,建立了村級權力的製衡機製,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村務監督。村民自治在共建共享中推進,基層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為農村生活常態,融入農民日常生活,對基層民主建設的實現形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按照老百姓的話說,“這個機製簡單得很,就是能讓我們看著村幹部,不讓他們亂來。”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村應當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

他還提出要立足浙江發展浙江,並形象地用“三老”經濟來比喻,即:浙江經濟是傳下來的“老祖宗”經濟,因為自古以來浙江就有工商皆本、義利並舉的文化傳統;是逼出來的“老天爺”經濟,因為老天爺給你的自然資源緊缺,就逼迫你必須學會“無中生有”,走出去“闖世界”;是創出來的“老百姓”經濟,因為浙江廣大民眾有著強烈的自我創業欲望和濃厚的商品經濟意識。同時又強調要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主動接軌上海,與江蘇等鄰近省市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些舉措的實施,不僅直接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促進了整個長三角#pageNote#4一體化進程。

2007年,習近平主政國際

化大都市上海。到上海後,他繼續倡導力推長三角一體化。在謀劃上海未來發展時,他提出,上海的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必須放在國家對長三角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上海要當仁不讓地做好長三角的“龍頭”。

他在“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中,增加了“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八個字。上海媒體評論說,這不僅切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為“上海城市精神”擴了容,更是一次上海向“外麵的世界”深思熟慮、更高層次的姿態表達。許多外地的幹部群眾也紛紛感歎道,“上海變了”。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僅15天,習近平就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表達了以實幹托舉中國夢的決心。

為更好落實實幹精神,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議定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約法八章”,承諾多到群眾中去、輕車簡從、開短會、講短話、減少交通管製和厲行勤儉節約等等,獲得海內外廣泛好評。

“隻有幹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習近平一貫強調真抓實幹,要求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紮紮實實辦幾件實事。他始終認為,不抓落實,再美好的藍圖也是空中樓閣。

在河北正定時,習近平提出,要改變貧窮落後麵貌

,很重要一條就是要實實在在念好“人才經”。他為此多次親自出麵尋訪“千裏馬”,親自擬寫製定麵向全國的“招賢榜”。

1983年初,寒冬臘月,習近平和時任縣長的程寶懷專程到石家莊市尋訪一位研發醫用化妝品的科研工作者。因不知道對方具體住址,他們就挨家挨戶詢問,到了晚上十點多還沒找著,習近平就扯起嗓門沿著大街小巷高喊對方的名字,才找到人。他們一直談到淩晨,對方當場答應,很快攜帶科研項目落戶正定,一年就為正定帶來30多萬元的利潤。

同年,習近平主持製定發布了打破傳統觀念、招賢納士的“九條規定”並廣而告之,《河北日報》以“正定縣為有誌之士敞開大門”為主題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一時引起全省轟動。他還向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和部分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發出100多封“求賢信”,並親訪麵邀了幾十名專家。不到兩年,正定就引進各類人才683人,並聘請到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等53名全國知名專家擔任縣經濟顧問。

要實幹,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在正定時,習近平曾與時任縣委副書記的呂玉蘭頂著壓力,如實向上級反映征購糧食負擔過重的問題,爭取到糧食年征購量減免2800萬斤,使正定得以減輕負擔,卸下包袱,輕裝前進。

到福建寧德後,習近平堅持一切從實際

出發,因地製宜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針對“大黃魚之鄉”的獨特優勢(大黃魚在寧德產卵),他提出要充分利用,集中資源進行科研攻關,解決大黃魚不能人工養殖的問題。在他大力推動下,大黃魚人工養殖成功,大大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

習近平強調黨政機關辦事要“以便民為本”。在福州,他推行“特事特辦、馬上就辦”,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吸引了大批台資企業,帶動了福州經濟發展。1992年,他在全國率先選擇12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移植三資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他還推動編輯出版《福州辦事指南》和《福州市民辦事指南》,方便了外商投資經商和市民生活出行,提高了辦事效能。

2000年,習近平在福建率先倡導和推動機關效能建設,並擔任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組長。他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不去管那些不該管的事,騰出手來把該管的事管好,建立有限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截至2001年底,福建共減少行政審批事項606項,占審批事項的40.4%。2001年,福建在全國第一個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頒布了政務公開實施辦法,全省所有的縣(市、區)都推行了縣級政務公開;還實施了效能告誡,嚴格機關管理,營造“敬業有功,怠業必懲”的氛圍;設立了效能投訴

中心,給老百姓一個說話的地方,被稱為黨政機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2002年8月,習近平通過中央媒體向全國總結推廣“以市場為導向、以誠信促發展,立足本地優勢、強化政府服務、發揚拚搏精神,通過激活民營經濟、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同年,他又結合對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幹部的調查與思考,提煉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思路,以及選派科技特派員、村黨支部書記和鄉鎮流通助理下鄉的工作機製。“南平機製”在福建的推廣,進一步密切了農村幹群關係,在幹部隊伍中形成了“不跑上層下基層、不看關係看政績”的導向。

主政浙江期間,習近平推動了“平安浙江”、“綠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強省建設。

要建設“四個浙江”,唯有實幹。習近平一方麵從全局著眼抓部署,一方麵從基層入手抓典型。他選擇了浙西南欠發達地區的淳安縣楓樹嶺鎮下薑村作為自己的聯係點,並在不到兩年時間五到下薑村,他將其稱為自己“了解省委決策在基層效果的窗口”。下薑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離縣城還有60多公裏的山路。習近平每次去調研,都要進農戶、到田頭、聽民聲。2005年3月22日,他在下薑村現場察看建設中的沼氣池時,對村

民和村幹部風趣地說:30多年前,我在農村插隊時曾經是建沼氣的“專業戶”。現在條件好了,你們要加強管理,把下薑村建成全縣的沼氣示範村。

浙江人多地少,地處沿海。習近平一到浙江,就把目光投向相當於全省陸地麵積2.6倍的藍色海域,並多次深入舟山群島調研。他指出,“新世紀新階段浙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天地在哪裏?在海上!”他2002年12月提出,浙江要“爭取發展成為海洋經濟強省”。經過大量調研論證,《關於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若幹意見》、《浙江海洋經濟強省建設規劃綱要》等文件先後出台。此後,全省海洋經濟以年均19.3%的增長率快速發展。2005年,海洋經濟總產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到8%。

習近平力主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建設舟山連島工程,加快全省港口整合,為“大出”“大進”創造條件。國務院於2011年批準成立了舟山群島新區。他推動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這是中國跨海大橋建設史上的裏程碑,更被老百姓稱為連通長三角的“經濟橋”、“騰飛橋”。2006年寧波—舟山港全年貨物吞吐量達4.2億噸,居全國第2位、世界前3位。

2003年,習近平提出要“用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指導農村新社區建設,抓

好一批全麵建設小康示範村鎮”,“使農村與城市的生活質量差距逐步縮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現代文明”。浙江由此全麵啟動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發展的具體工程配套推進,初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製。到2007年底,工程5年建設任務提前完成,全省三分之一村莊得到全麵整治,三分之二村莊的垃圾實行了統一收集處理。許多農民表示,這是繼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稅費改革後,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一件最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