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場徘徊在推論與可能性之間的冒險

明日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麵對這樣一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例如,我們知道每隔四年將會舉辦一屆奧運會,但我們並不知道下次奧運會各個比賽項目的獎牌將會花落誰家。我們可以根據運動員們的表現推測出誰更有可能獲取獎牌,不過我們並不能給出非常肯定的回答,甚至下一屆奧運會也有非常非常低的概率會被取消。

與古代的預言家不同,如今的我們要預測未來,首先會回避莫名其妙的比喻。我們需要的是更有針對性的、更精確的預見,而不是一個模棱兩可、可以隨處套用,但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的預言。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能滿足於模糊的預言,但如今的我們卻越來越難相信預言,甚至覺得那樣的預言有些可笑,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非常簡單。人類最底層最共通的思想,在這幾百年迎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古時的人類認為世界是神的世界。我們可以認為,除去一些細節上的區別,即使有著不同的精神支柱,大多數古代人類依然認為世界是由神創造的。神是實際存在並且至高無上的,神的代言人或者代言組織應當享有社會權威。因此,人們認為神製定了規則,規定了秩序,即使是不成文的道德倫理也能擁有強大的約束力。在神明的引導下,人類就像一個巨大舞台上的主角,表演著劇本裏的情節,走向一個確定的結局。

過去,人類由於自身的蒙昧,不得不將解釋世界的權利委托給神。隨著科學革命的開展,看似牢靠的秩序開始緩慢解體。盡管這種古老的思想是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體係,但是如果它推導得出的結論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它自身是否可靠就變得十分可疑了。例如,既然神創造了這個世界,那麼地球肯定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天體也都是為了地球而存在的。當這樣一種認識被證偽的時候,當然會大大打擊這種世界觀給普通大眾帶來的吸引力。一個以錯誤事實為內容的思想當然無法繼續發揮它的統製力。

於是,世界迎來了新的時代。獨立的人類逐漸放棄了舊思想,嚐試用新的方法重構秩序與倫理,並給失去舊意義的世界重新賦予意義。這種新的方法就是人文主義。擺脫了神的束縛,人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認為有人存在,事物的存在才有意義。

我們真的能夠為世界賦予意義嗎?今天,新的媒體與新的社交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就像科學技術在數百年前衰落了舊思想、繁榮了人文主義一樣,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科學技術必定會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理念。人文主義或將被消解在數據的洪流之中,一去不返。

本書通過豐富的內容與生動的插圖,分析世界的動態與趨勢,目標是探討未來的可能性。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在閱讀與思考之中,發現屬於自己的未來。

編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