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科技人文主義的悖論(1 / 2)

3.如何聆聽內心嘈雜的聲音:科技人文主義麵臨的問題

科技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的意誌是神聖的,人類應該按照自己的期望來發展某種心智能力,這是宇宙有意義的根據。

艱難的抉擇

人文主義一方麵鼓勵人類要學會麵對內在嘈雜的聲音,另一方麵又讓人堅持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然而,有些時候我們難以確定什麼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又或者並不太願意聽從內心想法。一位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女性職員,內心可能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應該成家生個寶寶,但另一個聲音又說應該努力獲得職業上的成就。人文主義者認為針對每一種情形都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也就是人文主義會賦予每個人以無差別的人權的原因。科技人文主義無法給出統一的解決方案,因為每一種都是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修改意識

科技進步主義不關心我們內在的某種聲音具體怎樣影響我們的行為,科技進步主義允許我們隨意調節內心的各種聲音,就像導播間調整各種聲音一樣,最終輸出一個統一的讓人滿意的聲音。現代精神病學認為,我們內心的許多“聲音”其實隻是生化失衡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消除這些無用的雜音。科技進步主義讓人類神聖的意識成了一種可被任意調節、修改的產物,於是我們不得不再次將希望轉向新的宗教形式。

4.未來醫學的發展:人類的福音和對倫理的挑戰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死亡或許極有可能不再是生命的終點,但技術對倫理的挑戰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原則性的議題。

癌症的攻克

隨著現代科技和醫療水平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據統計僅僅在過去的200年間人的平均壽命就翻了一番。即使是對人類頗為威脅的癌症,也有望被攻克。著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校長庫茲韋爾預言20年後,人類將攻克癌症。他的團隊在麻省理工學院花了8年找出了癌症的病因——癌症幹細胞,他們不斷繁殖,繁殖出來的幹細胞最終會變成腫瘤。科學家們在查明病因之後,找到了很多可以殺死這種癌細胞的藥物,隻是對於其種類與比例的掌控還需要加強。

人工智能對醫學的影響

人工智能的發展給醫學影像識別、生物技術、智能診療、藥物研發等醫療領域帶來了革新。通過人工智能影像技術可以大大降低誤診率和緩解醫生閱讀數據的壓力。更為前沿和需要攻克的領域是機器人醫生。機器人醫生能夠學以致用,通過認知分析技術,憑借從各種渠道搜集的海量數據,迅速給出合適的意見,指導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方案。

“換頭術”對倫理的挑戰

2017年11月17日,意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宣布,經過長達約18小時的手術,他與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團隊成功將一具遺體的頭與另一具遺體的頭部進行移植。“換頭術”的話題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頭顱移植後的人到底是誰,是頭顱還是全軀體來認定這個個體,患者康複後生育的“孩子是誰的”等等一係列的問題都是我們需要去麵對的倫理學難題。

3.如何聆聽內心嘈雜的聲音:科技人文主義麵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