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孫子針對不同方麵,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的特殊情況,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戰術方法。如《軍爭篇》中的“治氣”、“治心”、“治力”、“治變”及其以後的用兵“八戒”等,《九地篇》和《地形篇》中有關各種不同地形情況下的作戰原則等,都充分闡明了“避實擊虛”這一基本的戰術規律。
2.唯物論與辯證法:《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思想
孫子之所以在政治、軍事上有遠見卓識,是有其哲學上的理論基礎的。具體點說,就是孫子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戰爭觀和軍事辯證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唯物主義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一、表現為無神論和反天命的態度。比如在《用間篇》中:“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二、表現為孫子將戰爭勝負與否建立在對戰爭雙方各種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比如《計篇》中:“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三、表現為孫子把戰爭勝敗與否建立在認識客觀外界“知”的基礎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反映了這樣一條必須遵循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原則。
四、孫子還要求戰爭的指導者,不可從主觀願望和喜怒感情出發,要在判明彼己雙方的情況下,再定下打不打的決心。比如《火攻篇》中:“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孫子兵法》中的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不僅貫穿了一條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而且還貫穿了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孫子軍事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體現在以下4個方麵:
一、孫子在論述用兵時,關於對立統一的法則有許多提法,把握了矛盾鬥爭的兩個方麵。孫子關於“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等主張,即明確地把握住了矛盾鬥爭的兩個方麵。
二、孫子把戰爭看做是一組矛盾對立統一和轉化的過程,十分強調掌握變化情況而采取應變的措施。孫子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這是孫子辯證法思想的又一個突出特點。
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戰爭的勝負雖然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但也並非絕對。隻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就“能為勝敗之政”。
四、在處理“常”與“變”的關係上,孫子認為,用兵有“常”,亦有“變”。不能墨守成規,要知“九變之術”,否則,就不能算“知兵”。
三、孫子針對不同方麵,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氣候和地理條件的特殊情況,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戰術方法。如《軍爭篇》中的“治氣”、“治心”、“治力”、“治變”及其以後的用兵“八戒”等,《九地篇》和《地形篇》中有關各種不同地形情況下的作戰原則等,都充分闡明了“避實擊虛”這一基本的戰術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