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危害軍事行動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而硬讓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後退而硬讓軍隊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了解軍隊的內部事務,而去幹預軍隊的行政,就會使將士迷惑;不懂得軍事上的權宜機變,而去幹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疑慮。軍隊既迷惑又疑慮,那麼諸侯列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到了。這就是所謂自亂其軍,自取滅亡。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夠勝利;懂得多兵與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夠勝利;全軍上下意願一致的,能夠勝利;以已有備對敵無備的,能夠勝利;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君主不加牽製的,能夠勝利。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的,勝利或失敗的機會各有一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的,那麼每次用兵都會有危險。
1.不戰而屈人之兵
作戰的最高原則是不戰而勝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認為,戰勝敵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用通過戰鬥就使敵人完整地屈服於自己;一種是武力強攻,以使敵人屈服於自己。孫子注重權謀,主張“以全爭於天下”,因而他在兵法第三篇的“攻”字前特別加了一個“謀”,強調“謀攻”勝於“力攻”。正是根據這一戰略思想,孫子認為克敵製勝的方式,以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為上,以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為次。靠武力進攻,即使百戰百勝,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靠智力謀攻,“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才是克敵製勝的最高境界。
孫子的這一智鬥、謀攻、全勝的戰略思想,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指揮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韓信謀攻克燕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典型戰例。韓信在攻下魏國和趙國之後,向謀士李左車請教進攻燕國和齊國的辦法。李左車說:“現在為您打算,不如解下盔甲,放下武器,留守在趙國,安撫百姓,存恤遺孤。這樣的話,百裏之內地區的百姓,每日都會送來牛和酒,以犒勞您的將士,犒賞您的兵卒。然後再向北進軍,讓部隊駐守在通往燕國的路上,接著派一位辯士,送一封信給燕王,把漢軍的長處顯示出來,燕國一定不敢違背您的命令。用威勢降服燕國後,再派一位辯士,向東去轉告齊國,齊王聽到這個消息,一定也會像燕王那樣降服於您。因為這時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這樣一來,爭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圖謀了。”韓信聽後依計而行,燕國聞訊後果然立即就投降了。
國君危害軍事行動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而硬讓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後退而硬讓軍隊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了解軍隊的內部事務,而去幹預軍隊的行政,就會使將士迷惑;不懂得軍事上的權宜機變,而去幹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疑慮。軍隊既迷惑又疑慮,那麼諸侯列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到了。這就是所謂自亂其軍,自取滅亡。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夠勝利;懂得多兵與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夠勝利;全軍上下意願一致的,能夠勝利;以已有備對敵無備的,能夠勝利;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君主不加牽製的,能夠勝利。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的,勝利或失敗的機會各有一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的,那麼每次用兵都會有危險。
1.不戰而屈人之兵
作戰的最高原則是不戰而勝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認為,戰勝敵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用通過戰鬥就使敵人完整地屈服於自己;一種是武力強攻,以使敵人屈服於自己。孫子注重權謀,主張“以全爭於天下”,因而他在兵法第三篇的“攻”字前特別加了一個“謀”,強調“謀攻”勝於“力攻”。正是根據這一戰略思想,孫子認為克敵製勝的方式,以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為上,以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為次。靠武力進攻,即使百戰百勝,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靠智力謀攻,“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才是克敵製勝的最高境界。
孫子的這一智鬥、謀攻、全勝的戰略思想,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指揮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韓信謀攻克燕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典型戰例。韓信在攻下魏國和趙國之後,向謀士李左車請教進攻燕國和齊國的辦法。李左車說:“現在為您打算,不如解下盔甲,放下武器,留守在趙國,安撫百姓,存恤遺孤。這樣的話,百裏之內地區的百姓,每日都會送來牛和酒,以犒勞您的將士,犒賞您的兵卒。然後再向北進軍,讓部隊駐守在通往燕國的路上,接著派一位辯士,送一封信給燕王,把漢軍的長處顯示出來,燕國一定不敢違背您的命令。用威勢降服燕國後,再派一位辯士,向東去轉告齊國,齊王聽到這個消息,一定也會像燕王那樣降服於您。因為這時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這樣一來,爭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圖謀了。”韓信聽後依計而行,燕國聞訊後果然立即就投降了。
2.上兵伐謀:以智謀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