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關於人才:能力捍衛話語權 8.不用空降兵(1 / 2)

第十章關於人才:能力捍衛話語權 8.不用空降兵

現在,很多企業用人的時候都在考慮到底是用“內才”還是“外才”,這個問題讓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非常頭疼。其實人才的選擇,特別是企業的高層人才選擇,主要還是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企業的機製是非常完善的,那麼最好選擇本企業的人員,因為他們更熟悉企業的情況;如果企業的高管已經出現“家族色彩”,那麼選擇“空降兵”會更好一些。

對於公司用人方麵的原則,史玉柱這樣說:“在巨人集團,關鍵的工作崗位上用的還是那些和我一起打拚、一起創業的人,我們都是共同經曆過生死的人!”在史玉柱的眼中,企業就是一棵大樹,企業內部的員工就是樹根,不僅非常牢固,凝聚力還非常強。

其實在巨人集團時期,史玉柱為了強化企業的內部管理,專門聘請了一位高管,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經曆過二次創業的史玉柱,知道原來的員工對自己的信任和幫助,是他們幫助自己度過了人生中的艱難歲月,所以,史玉柱就更加堅定自己不選用“空降兵”。

在1994年的時候,史玉柱希望對公司進行一係列的改革,因為當時的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如果是幾十個人的小公司的話自己勝任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史玉柱不得不有“重點”地進行管理。

在1994年的春節之後,他就請了方正集團的總裁樓濱龍出任巨人集團的總裁一職,自己願意退居幕後。後來,史玉柱說:“我自己本身有很多的缺點,加上我原本是搞技術的,從來沒有學習過管理,因此也犯了不少的錯誤。為了能夠讓公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隻能請高人來掌管巨人。”

而樓濱龍也是被史玉柱說的話感動了。他沒有想到史玉柱這樣年紀輕輕就如此看輕權力,因為他一直認為中國的企業老總一向都屬於“被動下台”的,要麼是年紀太大幹不動了不得不下;要麼是引起公憤被迫離開;或者是因為鉤心鬥角被擠下台……但是,當時31歲的史玉柱正是人生得意的時候,他能夠將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企業交給他人管理。樓濱龍也覺得不應該讓史玉柱失望,一定要讓巨人好好地發展。

但是,樓濱龍畢竟隻是一個外來者,他沒有和史玉柱共同創業的經曆,並且他對巨人的企業文化也不甚了解,特別是史玉柱已經經營幾年的巨人集團,已經有了非常濃厚的“史玉柱特色”。原先,史玉柱一直是巨人集團的精神領袖,也是巨人集團發號施令的人物,史玉柱在的時候,這個集團更像一個大家庭,而史玉柱就扮演家長的角色。所有的員工都已經非常適應並已經習慣了史玉柱的思維和管理模式,突然之間要轉換成樓濱龍,很多員工都無法適應。

為了改變企業的管理格局,史玉柱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進行相關的製度改革,他嚐試著對集團施行股份製改革,各個公司單獨成立自己的集體,而自己隻是控股的股東,具體的操作都由樓濱龍來決定和策劃。

1994年的5月份,史玉柱完成了放權的改革,但是他卻忘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改製之前,企業的所有人是圍繞著他轉的,他是企業的核心,現在企業已經製度化了,也沒有了史玉柱這樣的“權威”了,這樣的管理方式會讓員工接受不了,缺少了史玉柱,團隊的凝聚力也會渙散!

兩個月的時候太短,也太倉促,樓濱龍最終也沒有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改變巨人集團的管理方式。他最後還是離開了巨人,而他的離開也宣告了史玉柱的“空降兵”計劃徹底失敗。這件事情之後,史玉柱就徹底打消了使用“空降兵”的念頭,並堅持從此之後隻從內部培養幹部。

史玉柱之所以堅持這個原則,原因就是企業內部的員工要比“空降兵”更加了解和熟悉公司的業務和機製,而且他們更理解企業的文化,並且能夠很好地傳承企業文化,並且企業內部員工的執行能力會更強,對他們這種商業模式已經定型、管理也已經非常到位的企業而言,執行能力往往比創造能力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