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公主和親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漢匈之間的關係一直時弛時張。在武帝即位(即公元前140年)以前,國力較弱,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是和親,為的是換取北部邊境的暫時安寧。王昭君雖然身居宮中,對於漢匈兩族關係,也有所耳聞。
竟寧元年(前33年)春,漢元帝為慶賀郅支伏誅和呼韓邪入朝而改元“竟寧”。呼韓邪單於當麵乞求和親,並為表示誠心,呼韓邪單於給這位西漢皇帝帶來了大批駿馬和他們的奇珍異寶。
漢元帝很少理會國事,對於打戰這樣的事當然不希望發生,如今南匈奴單於前來和親,他自然樂不可支。但元帝舍不得自己的親骨肉,他覺得前代已有取宮室女子充作公主嫁給單於的先例,不妨從後宮中隨便選擇一個未曾召幸的女子,冊封她為公主,頂替真正的公主嫁到匈奴。
於是,他詔令:“誰願意去匈奴,朕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在漢代的女子看來,出塞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事,所以多數宮女猶豫不決。那麼遙遠而荒蕪的大漠,宮裏的女人們寧願做白發宮女,也沒有勇氣離開本土遠嫁匈奴,她們想到了細君公主的故事。漢武帝時,朝廷為了聯絡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遠嫁給烏孫王昆莫。昆莫當時已經年邁,夜晚獨居外帳中。細君悲傷遠嫁,又麵對老夫,再加上語言不通,整日悲愁哭泣。她作《黃鶴歌》一首向漢武帝告哀: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思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鶴兮歸故鄉。
漢武帝寫信勸她以國事為重。後來,昆莫死去,細君公主要求回歸大漢,漢武帝又傳旨讓她依照當時的風俗嫁給了繼立的君王。
王昭君當然知道細君公主的事,但她更知道流星的勝利。王昭君要的就是爭取一次出現在了皇帝麵前的機會。與其荒廢一生在那個淒清冷寂的後宮裏,倒不如豁出去賭一把。那麼出眾的清麗與優雅,她會讓皇帝過目不忘的。因此,她不屑地淺笑著,說自己要代替公主去和親。
“遠嫁匈奴即能保大漢和匈奴安居樂業,”想到邊境兵荒馬亂、妻離子散的場景,王昭君熱血沸騰,“不枉我知書達理,不棄我天生麗質,我要遠嫁匈奴為民造福。”
元帝聞訊後十分飲慰,當即允諾,並吩咐準備嫁妝,並且元帝還特意選擇吉日,舉行盛大的宴會,為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