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
本篇導讀
清儒戴震指出,“殤”有二義:其一為男女未冠笄而死者,其二為在外而死者。而“國殤”則指死於國事者,與前二義又有區別。楚懷王十七年(前三一三)春,秦楚爆發丹陽之戰,楚軍大敗,斬首八萬,將軍屈匄等七十餘人被俘,喪失漢中地六百裏。懷王大怒,又增發軍隊襲秦,大戰於藍田,依舊敗績,割兩城。此次戰爭後,楚國國力一蹶不振。屈原創作此篇,不僅為了哀悼丹陽、藍田之戰的陣亡將士,更希望激勵全國軍民存楚抗秦。全篇僅描寫戰爭過程和戰後慘況,沒有祭祀場麵和巫者的出現,也沒有對白,氣氛崇高而悲壯肅穆。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淩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壄。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賞析與點評
本篇分為兩段,首段為前十句,末段為後八句。首段描寫楚軍在與秦軍貼身肉搏的戰鬥中,奮勇殺敵,卻終因不敵而全軍覆沒。末段描寫棄屍荒野的情狀,並在篇末頌揚陣亡將士死為鬼雄。詩人以高超的筆墨和精煉的篇幅描繪出一場殊死戰爭的過程。在戰爭中,楚軍的士兵即使處於下風,卻依然鬥誌昂揚,擊鼓壯威,毫無懼色。戰爭完畢後,戰場上的楚軍遺體身首異處者比比皆是,有的持寶劍,有的手上還拿著從秦軍處奪來的弓弦,靜於廣漠肅殺的荒野之上,令人痛心疾首。然而勇士不忘喪其元,詩人對於這些義無反顧、為國捐軀的烈士給予了至高的讚美。他們的魂魄神聖不可侵犯,他們的精神永遠不會消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在綺靡傷情、嫵媚芬芳的《九歌》諸篇中,本篇可謂獨樹一幟。全篇不用比興,直賦其事,深沉凜冽而充滿雄健之力,在當今仍然令人慷慨動容,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