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好書,都是上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寶貴財富。人類的文化由此獲得延續和弘揚。一本好書,還是作者伸向讀者的光明之手,它擦去黑暗,開啟未來。希望年輕的學子們,握緊每一隻光明之手,走向幸福的明天。

然而,現實常常是沉重的。就在我寫下上麵這些話之際,朋友從微信傳來一個可怕的視頻:離我不遠的某山區縣,一名高考生因一分之差,從教學樓頂層後仰跳下……學生跳樓的事,時有所聞,但這一次,卻久久地揪住了我的心。也許這與地域的親近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當事人的死因——少一分上不了一本。可以推想,在該考生的心目中,大學一本的分量,勝於生命。那麼,是誰,影響並形成了這一錯誤觀念的?除去本人和家庭的因素外,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也需要反思?

無數次聽聞一些領導和教師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他們語重心長“開導”學生的情形,常使我難過又憂慮。在他們激情澎湃的講話中,我看不到“人”的影子,唯有冰冷冷的分數和變相的“叢林法則”。至於“人生意義”“獨立思考”“高尚學問”“良好國民性”等詞彙,通通免談,因為它們都是“虛的”,可有可無,甚至成了“奪取高分”的累贅。在許多人眼裏,分數最具說服力,最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成功”,自然,也最能給學校及教師的臉上“貼金”。

再換一個角度看。當下的教育出版界流行著各種班主任“兵書”。這些“兵書”的湧現,反映如今學生的確越來越難“管”,另一方麵也折射出學校“育人”方向上存在誤區。誠然,學生離不開學校的“管”,但僅有“管”是不夠的,更需要“理”和“育”。一個教育者,如果能像本書中的名家一樣,擁有深遠的思想與寬廣的視野,對人類、社會、教育、人生等問題有基本的立場和判斷,當他br她站在講台上,就能高屋建瓴地審視和處理教育現場中的諸多難題,從而把學生的求學目的從“看成敗”導向“看發展”,把學生的精神世界從狹隘引向廣闊,而不是恰恰相反。進一步說,如果有更多的教育者認識並做到這樣,校園中的悲劇就能減少一點點。

這幾年,讀過不少民國大家的自傳,我益發感到,成功的教育固然離不開教育者點點滴滴的細節積累,但教育的細節,絕不是“兵書”類的管理技巧而已。一個優秀的中小學教師,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包括必要的管理技巧),更需要高遠的眼界和開放的胸襟。兩者是“術”與“道”的關係。而後者,往往不是師範學校裏所能學到的。有心的教師,會從自己的閱曆中反思和沉澱,從前輩的經驗中尋找與汲取,以豐富個人的智慧寶庫,提升職業的境界,並在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和學生一道,去追尋真正幸福的人生。從這意義上說,

每一本好書,都是上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寶貴財富。人類的文化由此獲得延續和弘揚。一本好書,還是作者伸向讀者的光明之手,它擦去黑暗,開啟未來。希望年輕的學子們,握緊每一隻光明之手,走向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