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民國的人們,學做文章,便不須要象做古文那樣費很大的力量,隻要你多讀近代的作品,欣賞過近代的文學作品,博鑒過近代的翻譯書籍,文學名著,那麼,你寫的文章,也可以很通順,這是不用舉例證明的。文言文中的應用文,再過二十年,必定也要達到被廢棄的境地,因為白話文的勢力,漸漸地侵入往來的公文中,交際的信函中了。
由於文言文在日常應用上漸漸的失去效用,我們對於過去的文言文寫的典籍,便漠不關心,這是錯誤的思想。因為我們過去的典籍,我們閱讀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學術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狀況,這便是中國人對於中國曆史認識的任務,你多讀文言,多研究曆史、典籍、古文,這閱讀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讀文言最難的一步工作,是須要查字典,找考證,死記憶,有一種人圖省事,對這步工作疏忽,囫圇吞棗地讀下去,還自號“不求甚解”,這種態度,太錯誤了。假若我們模仿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那是有害無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為學問已經很淵博了,隱居時才自稱“不求甚解”的,這句話含著他的人生觀,青年人是萬萬不能從表麵去效仿的。如果你以為他的不求甚解,就是馬虎過去的意思,那麼你非但沒有了解“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義,對於你所讀的書,就更無從了解。
碰見文言中不懂的詞彙,除了請教國文老師而外,必須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馳騁文場”這成語,有一個人譯到外國去是“人在書堆裏跑馬”的意思,這豈不是笑話嗎?又如“巨擘”,原意是指拇指叫做巨擘,而它普通的意義是用來表揚“第一等”或“刮刮叫”等意義的讚語,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會出錯。再舉一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它在辭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優美,但這首詩更說出另一種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須往高處走。所以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最要緊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銅爐在向往深山的礦苗,瓷壺在向往江邊的陶泥……
這兩句新詩,它的含義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讀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話。由此可見,詩裏含著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賞,多誦讀,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此外關於了解文章的組織,也是必須的,須得把每篇文章做大綱,研究它怎樣發展出來,中心在哪裏,還要注意它表麵的次序,這種功夫,須得從現在就養成習慣,訓練這種精神。
最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關於寫作方麵,那你必須了解“創作”與“寫作”的性質是不同的。自五四運動以後,許多人都希望成為一個作家,可是在今天,我們所能看見成功了的,出名的,確是寥寥無幾。推究失敗的原因,是到處濫用文學的感情和用語,時時借文字發泄感情,文學的成分太多了,不能恰到好處,反而失去文學真正的意義。
生在民國的人們,學做文章,便不須要象做古文那樣費很大的力量,隻要你多讀近代的作品,欣賞過近代的文學作品,博鑒過近代的翻譯書籍,文學名著,那麼,你寫的文章,也可以很通順,這是不用舉例證明的。文言文中的應用文,再過二十年,必定也要達到被廢棄的境地,因為白話文的勢力,漸漸地侵入往來的公文中,交際的信函中了。
由於文言文在日常應用上漸漸的失去效用,我們對於過去的文言文寫的典籍,便漠不關心,這是錯誤的思想。因為我們過去的典籍,我們閱讀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學術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狀況,這便是中國人對於中國曆史認識的任務,你多讀文言,多研究曆史、典籍、古文,這閱讀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