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整體,空洞,以及空間(1 / 3)

盡管1959年的這次會議上的預言是非凡的,我卻看到了值得一提的另一方麵:35年來,我們對整個係統的認識提高得是多麼少。盡管本書中提及了近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很多關於整體係統的自我控製、變異分化和從屬性等基本問題還是迷霧重重。

在1959年這次會議上遞交論文的全明星陣容彙集了自從1942年起就常在一起召集小型會議的科學家們。這些私密的,隻能憑邀請函參與的聚會由梅西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後來以梅西會議聞名。在當時緊張的戰時氣氛下,與會成員多為跨學科的學術精英,著重考慮重要組織問題。這9年裏,會議邀請的幾十位人工智能研究者中包括格雷戈裏·貝特森、諾伯特·維納、瑪格麗特·米德、勞倫斯·弗蘭克、約翰·馮·諾依曼、沃倫·麥克洛克和羅森布魯斯,這次群星閃爍的聚會因其開拓性的觀點——控製論,即控製的藝術和科學,而以控製論群體聞名於世。

有些事情初期並不顯眼;而這次卻不是。梅西會議的與會者從第一次會議中,就能想象到自己開啟的異端之門後麵會是怎樣瑰麗的美景。盡管他們都有資深的科學背景,又是天生的懷疑論者,但是,他們仍然馬上意識到這種革新的視角能使自己餘生的學術事業為之一變。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後來回憶說,自己參加第一次會議時,為那些橫空出世的思想興奮不已,以至於“直到會議結束我才注意到自己咬掉了一顆牙齒”。

這個核心組的成員包括生物學、社會科學還有現在我們稱為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主要思想家,雖說這個群體那時僅僅才開始創立計算機概念。他們最主要的成就是清晰地描述了控製和設計語言,從而為生物學、社會科學和計算機學效力。這些會議的卓越成果得益於當時另類的方法:嚴格地把生物視為機器,把機器視為生物。馮·諾依曼從數量上比較了大腦神經元和真空電子管的運算速度,大膽暗示兩者可以類比。維納回顧了自動控製機器進入人體解剖學的演變曆史。醫生羅森布魯斯預測了人體及細胞內的自我平衡線路。史蒂文·海姆斯在《控製論群體》一書中詳細講述了這群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的故事,他說到了梅西會議:“即使是像米德和弗蘭克這樣的人類社會學家也成了從機械視角理解事物的擁護者。在這一理念中,他們把生命體描繪為熵的衰減裝置,賦予人類自動控製裝置的特色,把人的思維看成計算機,並以數學博弈論來看待社會衝突。”

在大眾科幻小說剛剛問世、尚未成為當今對現代科學有影響力的元素的時代,梅西會議的與會者常常使用極度誇張的隱喻,很像如今的科幻小說家。在一次會議上,麥克洛克說過這樣的話:“我特別不喜歡人類,從沒喜歡過。在我看來人類是所有動物裏最卑鄙最具破壞性的。如果人能進化出活得比人自己更有趣味的機器,我想不出為什麼機器不應該十分快樂地取代我們,奴役我們。它們也許會過得快活的多,找出更好玩的樂子。”人道主義者聽到這種推測驚懼不已,但在這種的噩夢般泯滅人性的情節背後,隱藏著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機器有可能進化,它們也許確實能比我們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我們與精良的機器享有相同的操作原理。這些理念就是下一個千年的絕好比喻。

盡管1959年的這次會議上的預言是非凡的,我卻看到了值得一提的另一方麵:35年來,我們對整個係統的認識提高得是多麼少。盡管本書中提及了近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很多關於整體係統的自我控製、變異分化和從屬性等基本問題還是迷霧重重。

在1959年這次會議上遞交論文的全明星陣容彙集了自從1942年起就常在一起召集小型會議的科學家們。這些私密的,隻能憑邀請函參與的聚會由梅西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後來以梅西會議聞名。在當時緊張的戰時氣氛下,與會成員多為跨學科的學術精英,著重考慮重要組織問題。這9年裏,會議邀請的幾十位人工智能研究者中包括格雷戈裏·貝特森、諾伯特·維納、瑪格麗特·米德、勞倫斯·弗蘭克、約翰·馮·諾依曼、沃倫·麥克洛克和羅森布魯斯,這次群星閃爍的聚會因其開拓性的觀點——控製論,即控製的藝術和科學,而以控製論群體聞名於世。

有些事情初期並不顯眼;而這次卻不是。梅西會議的與會者從第一次會議中,就能想象到自己開啟的異端之門後麵會是怎樣瑰麗的美景。盡管他們都有資深的科學背景,又是天生的懷疑論者,但是,他們仍然馬上意識到這種革新的視角能使自己餘生的學術事業為之一變。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後來回憶說,自己參加第一次會議時,為那些橫空出世的思想興奮不已,以至於“直到會議結束我才注意到自己咬掉了一顆牙齒”。

這個核心組的成員包括生物學、社會科學還有現在我們稱為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主要思想家,雖說這個群體那時僅僅才開始創立計算機概念。他們最主要的成就是清晰地描述了控製和設計語言,從而為生物學、社會科學和計算機學效力。這些會議的卓越成果得益於當時另類的方法:嚴格地把生物視為機器,把機器視為生物。馮·諾依曼從數量上比較了大腦神經元和真空電子管的運算速度,大膽暗示兩者可以類比。維納回顧了自動控製機器進入人體解剖學的演變曆史。醫生羅森布魯斯預測了人體及細胞內的自我平衡線路。史蒂文·海姆斯在《控製論群體》一書中詳細講述了這群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的故事,他說到了梅西會議:“即使是像米德和弗蘭克這樣的人類社會學家也成了從機械視角理解事物的擁護者。在這一理念中,他們把生命體描繪為熵的衰減裝置,賦予人類自動控製裝置的特色,把人的思維看成計算機,並以數學博弈論來看待社會衝突。”

在大眾科幻小說剛剛問世、尚未成為當今對現代科學有影響力的元素的時代,梅西會議的與會者常常使用極度誇張的隱喻,很像如今的科幻小說家。在一次會議上,麥克洛克說過這樣的話:“我特別不喜歡人類,從沒喜歡過。在我看來人類是所有動物裏最卑鄙最具破壞性的。如果人能進化出活得比人自己更有趣味的機器,我想不出為什麼機器不應該十分快樂地取代我們,奴役我們。它們也許會過得快活的多,找出更好玩的樂子。”人道主義者聽到這種推測驚懼不已,但在這種的噩夢般泯滅人性的情節背後,隱藏著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機器有可能進化,它們也許確實能比我們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我們與精良的機器享有相同的操作原理。這些理念就是下一個千年的絕好比喻。

就像米德在梅西會議後寫的:“控製論群體沒有考慮到的是,一係列具有很高秩序的卓有成效的新發明陸續問世。”特別是產生了反饋式控製、循環性因果、機器的動態平衡和政治博弈理論等觀念,並且都漸漸進入主流,直到今天,它們成為了基礎得近乎泛濫的理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