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類似這些事又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就比如我校去世不久的初二學生,在她死之前,她們班以及學校裏某些同學為她捐助醫療費用,同學們不顧一切,拿出自己的零花錢,為她捐款,雖然她沒有救治成功,但這也表現了同學們的一份心意。在她死之前,她知道自己時間不多,還寫了一封感謝信,在這封感謝信裏,她寫出了自己的心聲,讓全校師生頗受感動。我們得知她因病去世後,都為她感到惋惜,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孩就這樣與世隔絕,但她並沒有害怕死亡,她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草房子》中又何嚐沒有這種精神呢?有生理缺陷的男孩對尊嚴的執著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一刻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就像杜小康那樣,家裏一貧如洗,然而他仍然想著要上學,他這是對學習的執著。
《草房子》這部作品由始至終充滿美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疏遠、情感日趨冷漠的當今世界中,也顯得彌足珍貴,格外感人。
而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卻往往缺少些美感,顯得枯燥乏味,而曹文軒在寫文章時敘述風格情趣而又莊重,整體結構獨特而又新穎,情節設計曲折而又智慧,我們在寫作的同時,也要漸漸由此去提高寫作水平。讓人看了不乏味,讓讀者讀後仿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頗受感動。
心靈守望
初三(7)班 馮宇婷 指導老師:許雪飛
從小便開始讀起了《草房子》,一讀便讀到現在。它仿佛一首百讀不厭、曆久彌新的雋永小詩,又仿佛一首清麗的歌吟,一打開它,便有一股古典、浪漫、溫馨的情調與氛圍於氤氳的霧氣間彌漫開去。
《草房子》的故事並不曾有多麼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甚至那背景都顯得離我們過於遙遠。然而少男少女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拚時的悲愴與優雅,禿頭男孩對尊嚴的執著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綻放的人格光彩,主人公在生死體驗中對生命的深切領悟……卻叫人深深烙在了心間。
“很貴重的”“經久不朽的”草房子似乎已不再是一道純粹的風景線,似乎已不止於是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似乎已化作了一種純美的意象,從中透露著古樸的情調和那張揚得純粹、張揚得可愛的生命力。而那“旺盛地長在海灘上,受著海風的吹拂與毫無遮擋的陽光的曝曬,一根一根地都長得很有韌性,陽光一照,閃閃發亮如銅絲,海風一吹,竟然能發出金屬般的聲響”的草房子上的茅草似乎也在預示著油麻地上那一個個鮮活的堅忍的生命:文弱中透著內在堅忍與執著的紙月,小小年紀便挑起當家人擔子的瘦弱細馬,因家道中落而失學繼而在困苦中奮爭的杜小康,執著守望的秦大奶奶,憂鬱感傷的溫幼菊……作者正是以這樣一顆敏感的心,把握著生命中的愛與哀,品味著人世的歡愉與悲涼。這略帶悲憫的美也讓人對作品中的人物有種俯視和親近的感覺。
很喜歡那個“異想天開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為”的小主人公桑桑,在他身上,仿佛總能看見一股暖流的小溪律動般地跳過,他單純、善良,又有著那個年紀的男孩子的淘氣,叫人情不自禁地隨他的故事心潮起伏。
我相信,《草房子》是永恒的,因為它代表著的“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永遠能感動孩子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而這一切是永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