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知道,無論眼下多麼嬌慣子女,但將來他們都會走向社會。所以,有眼光的父母一定要提前做好讓孩子走向社會的準備。
21世紀的今天是一個多元化競爭的時代,單靠一個人的努力已很難完成某一項事業。讓孩子走向世界,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對於處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更要對她們進行這種精神與意識的培養,這樣才能使他們長大後更容易融入生活、融入社會,成為廣受歡迎的佼佼者。
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那麼,他不僅在事業上不會有所建樹,就連適應社會都很困難。所以,從孩子懂事時起,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與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這樣才能使孩子融入社會,走向世界。
那麼,要怎樣才能使孩子懂得與他人合作呢?首先,父母要常和孩子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能因為別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別人、疏遠別人。同時,要教育孩子多看並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誠心誠意地加以讚美。父母自己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應堅持這種態度來對待他人,做孩子的表率。其次,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分享,一個人凡事都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他就難以與別人友好相處,更談不上進行有關的合作活動了。
因此,父母要讓孩子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體會到分享的快樂。當孩子較小時,父母不妨就對他進行這方麵的“分享訓練”。當孩子手中拿著洋娃娃時,父母可拿著一本畫冊,然後溫柔地、慢慢地遞給他畫冊,並從其手中取走洋娃娃,這樣通過反複訓練,孩子便學會了互惠與信任。再次,父母應讓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通過團體內部的協調合作,適應集體生活,懂得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係,培養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得到更多的合作和成功。
生活在當今社會,紮實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豐富的實踐能力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要鼓勵他們勇敢地去麵對複雜的社會,勇敢麵對社會的挑戰。
要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在學習之餘多層麵嚐試和挑戰自我。比如鼓勵孩子擔任校學生會幹部或者各類文藝演出的節目主持人,可以通過組織同學們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及交流活動,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處世能力;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與同齡人交流學習,從而使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當孩子辦事得體時,父母應給予適當的讚美、肯定。當孩子有些任性時,父母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學會留有餘地地辦事。
參與社會實踐,懂得與他人合作,是一個人走向社會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要想將孩子培養成財富,就應從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孩子長大成人,成功地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