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花了150元,買了一張大型演唱會的門票,到了演出現場卻發現門票丟了,你會再花150元買票進場嗎?
同樣是一場大型演唱會,但你打算到了演出現場再買票.買票前卻發現掉了150元,不過你身上還有足夠的錢,你會不會買票進場呢?
理財心理分析:
測試結果是:大多數人在第一種情況下,可能掉頭而去,而遇到第二種情況卻舍得再掏腰包。其實,兩種情況下你都損失了150元,必須再花150元才能享受到精彩的表演。
大多數人覺得,第一種情況等於是買了2張票,花300元看一場表演,本來票價就嫌貴,花雙份的錢當然就無法接受了;而第二種情況,你覺得掉了150元錢與看表演沒有什麼關係,錢是錢,票是票,你感覺票價還是150元。
劃分心理賬目是人們普遍的理財心理。有時候,這種心理的影響是積極的,因為把收入分門別類,賦予其不同的價值,可以避免浪費,有效地儲蓄或投資。可人的自製力有限,比如你會精打細算地把每月3000元薪資細分為不同的賬目:1500元留作日常消費,1000元存起來準備為孩子買一架鋼琴,剩下的500元買點郵品收藏。這個時候的你是理性的。但是,假設你與同事一起逛商場,大家對你試穿的一件1000元錢的衣服讚不絕口,紛紛勸你買下來。於是,你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件衣服。恕不知這不僅意味著你500元的郵品沒有了,還意味著你這個月隻剩下1000元的日常費用。這個時候的你就是情緒化的。為什麼你會動用那500元呢?因為在你看來,500元動用了無關緊要,下個月再說也可以。同樣是錢,由於你劃出了不同的賬目,賦予了不同的價值,你的理財行為就出現了偏差。
假設你除了3000元的薪資外,又有了一筆500元的額外收入,你是把這500元與3000元一樣看待,還是大手大腳地花掉這500元?一般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在他們看來,500元仿佛是意外之財,在你心中的價值就降低了。由此看來,你付出的精力越多,時間越長,就越會珍惜得到的回報;你不會珍惜那些付出精力少或時間短的回報,就像有些中了大獎的彩民,很快就把錢花完了,又回到以前的生活狀態。這也是劃分心理賬目的一種表現。
一點建議:
越是麵對突然而至的財富,越要進行冷處理。你可以先把那些意外之財單獨儲蓄起來,認真檢查一下已劃分好的賬目,看看有沒有透支的情況或者可以獲利的機會。假設有個賬目是專為孩子購買鋼琴而建立的,隻不過還差2000元,或者你持有的ABC公司的股票正蓄勢待發,股價上漲指日可待,你的意外之財就可以派上用場,不至於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另外,如果你把“意外之財”儲蓄3個月以上,情況就會發生變化。你不再視這部分錢為“意外之財”,因為它們儲蓄在那裏,就像你的小金庫或備用金,給予你隨心所欲支配這筆錢的機會,由此帶來的滿足感與日俱增,時間越長,你就越舍不得隨意花掉。於是,你對“意外之財”的認知也就徹底轉變了。這是以靜製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