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神入化 溢彩流光(1 / 2)

這段文字是毛澤東同誌對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前景的展望,運用比喻辭格(以“暴風驟雨”作喻體),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中國農民運動崛起的態勢及其發展方向,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姿的農民運動的曆史畫卷。此外,文中“迅猛”、“壓抑”、“衝決”、“迅跑”等一係列形象化詞語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行文的生動色彩。

(2)“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卷,第106頁)

此例係毛澤東同誌對“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之“快要”二字所作的解釋。作者運用排比(以“它是”為提示語)和比喻(以“遠方來的航船”、“初升的朝日”、“將出世的嬰兒”為喻體)兩種辭格,極其形象而又生動地說明了中國革命高潮到來的必然性,從而有力地駁斥了當時有關革命高潮問題的虛無主義論調,堅定了人們的必勝信念。

(3)“這裏叫洋八股廢止,有些同誌卻實際上還在提倡。這裏叫空洞抽象的調頭少唱,有些同誌卻硬要多唱。這裏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誌卻叫它起床。”(《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45頁)

此例中,作者運用比擬辭格,將“教條主義”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賦之以人的動作,使這種反馬克思主義的學風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麵前,既生動又形象,從而避免了抽象、枯燥的弊端。

三、描繪形象

在毛澤東公文中,由於內容表達的需要,有時還出現生動的人物形象描繪和情節建構,使行文異彩紛呈。例如:

(1)“第一部分是有餘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餘剩。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這種人膽子小,他們怕官,也有點怕革命。”(《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卷,第5頁)

這段文字,作者運用漫畫的筆調,對小資產階級在革命中的動搖性特點作了細致刻畫和描繪,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生動傳神。

(2)“反對農會的土豪劣紳家裏,一群人湧進去,殺豬出穀。土豪劣紳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動不動捉人戴高帽子遊鄉,‘劣紳!今天認得我們!’”(《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第一卷,第16頁)

很顯然,這樣的形象描繪是極其生動的,能夠給人以立體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3)“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第四卷,第1128~1129頁)

這段文字是毛澤東同誌對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前景的展望,運用比喻辭格(以“暴風驟雨”作喻體),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中國農民運動崛起的態勢及其發展方向,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姿的農民運動的曆史畫卷。此外,文中“迅猛”、“壓抑”、“衝決”、“迅跑”等一係列形象化詞語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行文的生動色彩。

(2)“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卷,第106頁)

此例係毛澤東同誌對“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之“快要”二字所作的解釋。作者運用排比(以“它是”為提示語)和比喻(以“遠方來的航船”、“初升的朝日”、“將出世的嬰兒”為喻體)兩種辭格,極其形象而又生動地說明了中國革命高潮到來的必然性,從而有力地駁斥了當時有關革命高潮問題的虛無主義論調,堅定了人們的必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