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入淺出式的思辨鼓動
語近而旨遠,言淺而意深,是毛澤東公文思辨性鼓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他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因事行文,因人用語,針對性強,將深刻的哲理用大眾化、通俗化的語言加以表述,使受文對象能夠接受,樂於接受,在平實的語言中,領會深刻的“理”。例如《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戰略上我們要藐視一切敵人,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一切敵人。……就是吃飯也是如此。我們在戰略上藐視吃飯:這頓飯我們能夠吃下去。但是具體地吃,卻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這叫做各個解決,軍事書上叫做各個擊破。”從而深入淺出、鞭辟入裏地論述了對敵鬥爭的“概念”和原則。
(三)邏輯式的思辨鼓動
一是層層推理,層層深入,層層揭示,環環緊扣,將鼓動推向“高潮”。例如《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隻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因此,共產黨員又應成為學習的模範,他們每天都是民眾的教師,但又每天都是民眾的學生。隻有向民眾學習,向環境學習,向友黨友軍學習,了解了他們,才能對於工作實事求是,對於前途有遠見卓識。……高度地發揮其先鋒的模範的作用,才能動員全民族一切生動力量,為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第二卷,第522~523頁)通過兩個大層次,若幹個小層次,闡述了共產黨員要做到實事求是和具有遠見卓識的重要性,並指出了達到這兩個要求的途徑,可謂發人深思,催人努力實踐。
二是直截了當地或用設問和反問的句式提出兩個相悖的問題,分而論述,肯定一個,否定一個,富含哲理。例如,《論持久戰》中說:“曆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用戰爭反對戰爭,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第二卷,第475~476頁)有破有立,棄惡揚善,愛憎分明。
二、寓鼓動於事實之中(或稱事實性鼓動)
公文中的成績最能鼓舞人,事例最能感動人,方針、政策最能指引人,分析問題和形勢、指出途徑最能激勵人,表達決心和信心最能感召人,展現光明的前途和勝利的前景最能振奮人。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唯實、唯真的基礎上。隻有實與真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鼓動力量。毛澤東公文的鼓動性正是集諸要素為一體,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用鐵的事實“說話”,讓人折服,凝聚力量,鼓舞士氣,從而將廣大人民群眾宣傳起來、組織起來、發動起來,共同實現奮鬥目標。
(二)深入淺出式的思辨鼓動
語近而旨遠,言淺而意深,是毛澤東公文思辨性鼓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他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因事行文,因人用語,針對性強,將深刻的哲理用大眾化、通俗化的語言加以表述,使受文對象能夠接受,樂於接受,在平實的語言中,領會深刻的“理”。例如《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戰略上我們要藐視一切敵人,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一切敵人。……就是吃飯也是如此。我們在戰略上藐視吃飯:這頓飯我們能夠吃下去。但是具體地吃,卻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這叫做各個解決,軍事書上叫做各個擊破。”從而深入淺出、鞭辟入裏地論述了對敵鬥爭的“概念”和原則。
(三)邏輯式的思辨鼓動
一是層層推理,層層深入,層層揭示,環環緊扣,將鼓動推向“高潮”。例如《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隻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因此,共產黨員又應成為學習的模範,他們每天都是民眾的教師,但又每天都是民眾的學生。隻有向民眾學習,向環境學習,向友黨友軍學習,了解了他們,才能對於工作實事求是,對於前途有遠見卓識。……高度地發揮其先鋒的模範的作用,才能動員全民族一切生動力量,為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第二卷,第522~523頁)通過兩個大層次,若幹個小層次,闡述了共產黨員要做到實事求是和具有遠見卓識的重要性,並指出了達到這兩個要求的途徑,可謂發人深思,催人努力實踐。
二是直截了當地或用設問和反問的句式提出兩個相悖的問題,分而論述,肯定一個,否定一個,富含哲理。例如,《論持久戰》中說:“曆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用戰爭反對戰爭,用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第二卷,第475~476頁)有破有立,棄惡揚善,愛憎分明。
二、寓鼓動於事實之中(或稱事實性鼓動)
公文中的成績最能鼓舞人,事例最能感動人,方針、政策最能指引人,分析問題和形勢、指出途徑最能激勵人,表達決心和信心最能感召人,展現光明的前途和勝利的前景最能振奮人。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唯實、唯真的基礎上。隻有實與真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鼓動力量。毛澤東公文的鼓動性正是集諸要素為一體,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用鐵的事實“說話”,讓人折服,凝聚力量,鼓舞士氣,從而將廣大人民群眾宣傳起來、組織起來、發動起來,共同實現奮鬥目標。
(一)用成績和分析鼓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取得的成果自己最知道其中的艱辛、其中的血汗,最知道來之不易,因此自己也最珍惜,也最感到驕傲。總結、宣傳和肯定這些成果,也最能鼓舞人心。例如《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十七個月(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為止,十二月的尚未計入)作戰,共打死、打傷、俘虜了蔣介石正規軍和非正規軍一百六十九萬人……並使自己轉入了進攻。”(第四卷,第1247頁)“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第四卷,第1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