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文理交融 理深意切(1 / 3)

又如在《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一文中,毛澤東同誌針對蔣介石指責當時進步勢力為“反動派”作了如下的分析:

然而蔣氏聲明中又有西安事變係受“反動派”包圍的話。可惜蔣氏沒有說明他所謂“反動派”究係一些什麼人物,也不知道蔣氏字典中的“反動派”三字作何解釋。但是西安事變的發動,確係受下列數種勢力的影響:(一)張楊部隊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漲;(二)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漲;(三)國民黨左派勢力的發展;(四)各省實力派的抗日救國的要求;(五)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六)世界和平陣線的發展。這些都是無可諱言的事實。蔣氏所說的“反動派”,不是別的,就是這些勢力,不過人們叫作革命派,蔣氏則叫作“反動派”罷了。

(第一卷,第246頁)

這是對把進步勢力說成是“反動派”的回擊,作者抓住“反動派”這一詞語,以大量事實說明,給進步力量以“反動派”之稱是荒謬的。

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發動整風運動,目的是肅清王明的“左”傾路線的影響,使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步入正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他反複強調了要端正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要求廣大黨員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為了說明這一觀點,他提出了要“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並對“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釋。他說:

“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第三卷,第801頁)

毛澤東同誌的公文,有不少篇章都有析理與拆詞,這是一種加深理論認識的語言手段,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尤其是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種析理、拆詞方法的運用,就更加成熟。例如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談到進還是退、上馬還是下馬問題時,文曰:

進還是退,上馬還是下馬,都要按照辯證法。世界上,上馬和下馬,進和退,總是有的。哪有上馬走一天不下馬的道理?我們走路,不是兩腳同時走,總是參差不齊的。第一步,這個腳向前,那個腳在後;第二步,那個腳又向前,這個腳在後。看電影,銀幕上的那些人淨是那麼活動,但是拿電影拷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動的。《莊子》的《天下篇》說:“飛鳥之景,未嚐動也。”世界上就是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淨是不動沒有,淨是動也沒有。動是絕對的,靜是暫時的,有條件的。

又如在《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一文中,毛澤東同誌針對蔣介石指責當時進步勢力為“反動派”作了如下的分析:

然而蔣氏聲明中又有西安事變係受“反動派”包圍的話。可惜蔣氏沒有說明他所謂“反動派”究係一些什麼人物,也不知道蔣氏字典中的“反動派”三字作何解釋。但是西安事變的發動,確係受下列數種勢力的影響:(一)張楊部隊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漲;(二)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漲;(三)國民黨左派勢力的發展;(四)各省實力派的抗日救國的要求;(五)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六)世界和平陣線的發展。這些都是無可諱言的事實。蔣氏所說的“反動派”,不是別的,就是這些勢力,不過人們叫作革命派,蔣氏則叫作“反動派”罷了。

(第一卷,第246頁)

這是對把進步勢力說成是“反動派”的回擊,作者抓住“反動派”這一詞語,以大量事實說明,給進步力量以“反動派”之稱是荒謬的。

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同誌在延安發動整風運動,目的是肅清王明的“左”傾路線的影響,使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步入正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他反複強調了要端正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要求廣大黨員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為了說明這一觀點,他提出了要“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並對“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釋。他說:

“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第三卷,第801頁)

毛澤東同誌的公文,有不少篇章都有析理與拆詞,這是一種加深理論認識的語言手段,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尤其是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這種析理、拆詞方法的運用,就更加成熟。例如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談到進還是退、上馬還是下馬問題時,文曰:

進還是退,上馬還是下馬,都要按照辯證法。世界上,上馬和下馬,進和退,總是有的。哪有上馬走一天不下馬的道理?我們走路,不是兩腳同時走,總是參差不齊的。第一步,這個腳向前,那個腳在後;第二步,那個腳又向前,這個腳在後。看電影,銀幕上的那些人淨是那麼活動,但是拿電影拷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動的。《莊子》的《天下篇》說:“飛鳥之景,未嚐動也。”世界上就是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淨是不動沒有,淨是動也沒有。動是絕對的,靜是暫時的,有條件的。

這段分析進與退、上馬與下馬的言論,是何等的精辟。在同一文中,當談到有些人不講辯證法,片麵學習蘇聯時,又曰:

有一些同誌就是不講辯證法,不分析,凡是蘇聯的東西都說是好的,硬搬蘇聯的一切東西。其實,中國的東西也好,外國的東西也好,都是可以分析的,有好的,有不好的。每個省的工作也是一樣,有成績,有缺點。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總是有兩點,有優點,有缺點,不是隻有一點。一點論是從古以來就有的,兩點論也是從古以來就有的。這就是形而上學跟辯證法。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隻有陰沒有陽,或者隻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現在,一點論在相當一些同誌中間還不能改。他們片麵地看問題,認為蘇聯的東西都好,一切照搬,不應當搬的也搬了不少。那些搬得不對的,不適合我們這塊土地的東西,也須改過來。